正文 第74章 壬午之難(1)(1 / 3)

六月十三日,即燕軍攻占京師及皇城的這一天,建文年號停止使用。在這一天,應天城的軍民讀到了這樣一張“燕王令旨”:

洪武三十五年六月十三日,大明燕王令旨:諭在京軍民人等知道:予昔者困守藩封,以左班奸臣竊弄威福,骨肉被其殘害,起兵誅之,蓋以扶持祖宗社稷,保安親藩也。於六月十三日撫定京城,奸臣之有罪者予不敢赦,無罪者予不敢殺,惟順乎天而已。或有無知小人乘時圖報私仇,擅自綁縛劫掠財物,禍及無辜,非予本意。今後凡首惡有名者聽人擒拿。餘無名者不許擅自綁縛,惟恐有傷治道,諭爾眾成使聞知。

這實際上也是一張“奸臣榜”。其後開列的奸臣共二十九人。他們是:太常寺卿黃子澄,兵部尚書齊泰,禮部尚書陳迪,文學博士方孝孺,禦史大夫練子寧,右侍中黃觀,大理少卿胡閏、寺丞鄒瑾,戶部尚書王鈍,戶部侍郎郭任、盧迥,刑部尚書侯泰、暴昭,工部尚書鄭賜、侍郎黃福,吏部尚書張紞、侍郎毛泰亨,給事中陳繼之,禦史黃鏞、曾鳳昭、王度、高翔、謝冕、謝升,前禦史尹昌隆,宗人府經曆宗徵、卓敬,修撰王叔英,戶部主事巨敬。

榜中所列之人因多已外逃,故設立了賞格:凡文武官員軍民人等,綁縛奸臣,為首者升官三級,為從者升二級;綁縛(未降)官吏,為首者升二級,為從者升一級。

“奸臣榜”張貼的當日,便有一些建文舊臣來到龍江燕王的營帳歸降。

最先來的是兵部尚書茹常。茹常早在洪武年間即授兵部尚書,加太子少保,頗得太祖賞識。但在建文朝卻因與太常卿黃子澄不睦,遭受過黃子澄與刑部尚書暴昭的聯合排擠,被指有“受髒”罪,謫黜河南布政使。後來黃子澄罷官,他才又回到了兵部。最近他與李景隆、王佐同與燕王“議和”,真降意已心照不宣。現在由他領頭兒,相繼來龍江投降的文臣有:吏部右侍郎蹇義,戶部右侍郎夏原吉,兵部侍中劉雋、右侍郎古樸、劉季篪,大理寺少卿薛岩(已降),翰林學士董倫、侍講王景、修撰胡靖、李貫,編修吳溥、楊榮、楊溥,侍書黃淮、芮善,待詔解縉,給事中金幼孜、胡瀅,吏部郎中方賓,禮部員外郎宋禮,文選郎中陳洽,國子助教王達、鄒緝,吳王府審理副楊士奇,桐城知縣胡儼等。

說到其中的解縉、吳溥、胡靖(亦名胡廣),不能不提到另一位叫做王艮的建文遺臣。他們四人皆供職於翰林院,彼此相友善,又比舍而居。當燕軍陷城前夕,即六月十二日,四人曾彙集吳溥的官邸談論時局。解縉陳說忠義大節,胡靖也慷慨陳詞,極是壯烈,而惟獨王艮流涕不語,使人產生一種貪生懼死的印象。等三人離去之後,吳溥的兒子(年尚幼,十來歲)對其父慨歎道:“我剛才聽胡叔說,他要為報君恩赴死,真了不起啊!”然而吳溥搖頭說:“不然。我看能為皇帝去死的,隻有你王艮叔呢!”話剛落地,就聽得左鄰胡靖的聲音說:“街上喧囂得很,我兒,快去看看欄裏的豬,莫叫人偷去!”於是,吳溥便對他的兒子說:“聽到了吧?你胡叔連一頭豬都舍不得,豈肯舍棄生命呢?”過了一會兒,又聽右鄰王艮家傳出了哭聲。吳溥對兒子說:“去你王叔家看看,何事而哭?”吳溥的兒子趴著牆頭一望,便朝屋裏驚喊:“父親,是我王叔,喝毒藥死了!”

於是第二天,這四位同仁、好友,來燕王軍帳降附的惟獨缺了王艮。

這時候被列入“奸臣榜”的尹昌隆、黃福、王鈍、鄭賜則主動來到龍江自首,但都自稱被奸臣所累,請求宥罪。尤其是尹昌隆,被縛到燕王麵前時大呼冤枉。燕王問冤從何來?昌隆說:

“臣曾上書朝廷,說今事勢日去,而北來奏章有‘周公輔成王’之語,不若罷兵息戰,許燕王入朝。燕王即欲伸大義於天下,不應便相違戾,如有蹉跌,陛下便須舉位讓之,陛下猶不失藩王也。而若沉吟不決,禍至無日,進退失據,雖欲求為丹徒布衣,不可得矣。當時臣就曾勸皇上讓位。現奏牘尚存,可複察稽查!”

燕王說:“果然如此嗎?我且閱卷看看。”隨即令人去宮中取來了尹昌隆當年的章奏。燕王閱罷,忽然悲從中來,泫然而涕說:

“罷!罷!尹昌隆此奏若早為朝廷所用,則四年‘靖難’征戰可免。南北生靈亦免遭塗炭,我也無此勞苦啊!”遂赦免尹昌隆等。

此時李景隆和茹常又為張統、毛泰亨請求寬免。燕王允準,許其暫留原任。

隨後燕王又開出第二批奸臣名單。他們是:徐輝祖、葛誠(已死)、周是修、鐵鉉、姚善、甘霖、鄭公智、葉仲惠、王璉、黃希範、陳彥回、劉璩、程通、戴德彝、王艮(已死)、盧原質、茅大芳、胡子昭、韓永、葉希賢、林嘉猷、蔡運、盧振(已死)、牛景先、周璿等,共五十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