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冰火五嶽 第九十三節 寒起北原(五)(1 / 3)

兩個稚童在田野中奔跑嬉戲,歡快的笑聲如風鈴聲一樣飄蕩遠揚,孩子們的父母偎依著坐在湖邊,眼前的湖光對麵,是一片卻略顯寂寞的古老城區,沒有任何高樓大廈,沒有車水馬龍,反而有許多綠草青蔥,看起來不像是城市,反倒像是公園。

末代帝王亁興在最後的十幾年裏,就是在這裏目睹著自己的帝國南北離析,劃江而治,甚至將王庭宗廟皆遷徙至此,為了能遠離東南大海上的堅船利炮,遠離中州古都的亂世喧囂,在這青蔥盎然的濃濃古意中,靜靜度過帝國最後的歲月。

當時,數百萬後來被稱為共和軍的叛軍如蝗群一樣席卷韋陀江南北,從中州古都,到東都天倫,就連當時還在興建的北都上京都沒有放過,他們拿著西聯提供的先進兵器,如史書中記載的曆代叛軍一樣,在皇庭內院燒殺搶掠,霪亂宮闈,將華炎王朝的尊嚴唾棄到底,踐踏成灰。

在帝黨一係的積極協商與抗爭之下,亁興皇帝就是在這裏——前朝南都——簽訂了《華炎亁興帝退位以資共和詔》:

“興呈三年至今,民軍起事,各州影從,九夏沸騰,生靈塗炭,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定,民生一日不安。今百姓多心向共和,韋陀以南倡議於前,北方八州主張於後,人心既所向,天道亦可知。予不忍以一姓之尊榮,拂兆萬民之好惡,遂與綱野共商,議開國會,公決政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

當茲新舊進退之際,為華夏血脈重歸於一,人民安樂,海內佑安,予傳此皇帝終詔:立國體以為共和,舉議會執掌天下。

欽此。”

自此,華炎王朝的千年基業、萬裏江山就被亁興拱手送人,作為華炎曆史上最後一名皇帝,他黯然離開了舞台,從此被世人遺忘。乾氏一族並沒有要求議會的贍養和禮遇,也沒有搞什麼“謝天下,拜千秋,禪社稷”的浮誇儀式,隻是在萬華山——後被更名為國會山——為了議員席位陷入爭執吵鬧之際,悄然離開了南都,從此下落不明。

當議會公選落下帷幕以後,上華議會才回過頭來審視這片南北分治、飽經戰亂、滿目瘡痍的故土,為了緩解民眾躁動跳脫的情緒,終結二十年的動蕩思潮,他們以烈焰的方式,展示永別帝製的決心。

南都,這個立時16年興建,用於帝王家遊曆南疆,祛暑避寒,華炎皇朝臨終的居所,就成了最好的目標。

大火焚燒了十天十夜,那奔騰跳躍的火焰,濃濃的黑煙,被西聯媒體譽為“東方的涅槃”,登上了當時世界各大媒體雜誌,被世人所傳頌。人們為這場大火歡呼,慶祝人類曆史上最大的封建王朝傾頹崩塌,慶祝東方人迎來了他們的曙光。

從那時起,南都就不存在了,人們給這片焦土廢墟起了一個新的名字:廢都。

在“涅槃”後的五十年裏,廢都在衛星地圖上都是一個焦黑的點,直到幾十年前,因為其所處位置是個極佳的衛星信號中繼點,議會才以修建“共和國烈士陵園”為由,重新對此地進行修繕建設,“上華空天信息管理中心”也坐落於此,廢都也因此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南禮。

在廢都舊址東南4公裏以外就是南禮墓園,北方7公裏的南禮山上就是上華空天信息管理中心,這個掌握上華衛星通信的中樞機構隸屬於軍統“行武堂”直屬,配備一個強化守備師,擁有三個師團的兵力,在廢都、墓園、南禮山三地分兵駐紮,其主要職責就是保障衛星通信的控製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