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決定前往國外深造後,李海的生活開始發生巨大變化。他必須迅速提升自己的能力,以適應即將麵對的挑戰。這一決定不僅是他個人命運的轉折點,也將對整個鋼鐵廠未來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為了準備出國,李海被廠裏安排到一家知名大學接受為期半年的強化培訓課程。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走出鋼鐵廠的環境,進入一個完全不同的知識世界。他開始接觸到更加係統的工程理論、現代鋼鐵製造技術,以及全球鋼鐵行業的發展趨勢。
在課堂上,李海像海綿一樣吸收知識。盡管他已經年近三十,與許多年輕學生相比起步晚,但他的努力彌補了一切。清晨,別人還在睡夢中時,他已經開始背誦專業詞彙;深夜,當校園裏一片寂靜,他還在實驗室研究冶煉流程的優化方案。
然而,學習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課程內容複雜,尤其是涉及到大量英語專業術語時,李海感到無比吃力。有一次,他在閱讀一份關於自動化控製係統的文獻時,由於語言障礙和技術難點的雙重壓力,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挫敗。他忍不住自問:“自己真的適合這條路嗎?”
就在他幾乎要放棄的時候,導師的一句話深深觸動了他:“李海,鋼鐵是經過千錘百煉才成型的。你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要像鋼鐵一樣堅韌,熬過這最艱難的時刻。”這句話讓他重新燃起了鬥誌。他開始製定更詳細的學習計劃,向同學和導師虛心請教,甚至利用工廠的實習機會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半年後,李海不僅順利完成了所有課程,還獲得了校方頒發的優秀學員獎。
培訓結束後,李海被派往歐洲的一家世界頂尖的鋼鐵企業進行為期一年的深造。這家企業以其領先的環保技術和高效的自動化生產流程聞名,是全球鋼鐵行業的標杆。對李海而言,這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同時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
初到歐洲工廠時,李海對先進的設備和管理方式感到震撼。這裏的生產線高度自動化,幾乎沒有工人直接操作,更多的是技術人員通過計算機係統進行監控和調整。相比之下,國內鋼鐵廠的傳統模式顯得落後許多。
然而,這裏的工作方式也對李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需要迅速適應全新的工作節奏,同時融入一個多元文化的團隊。語言障礙再次成為他的攔路虎,盡管他已經通過了基礎的英語考核,但在實際工作中,他仍然發現自己對許多技術術語和表達方式不夠熟練。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李海每天堅持用英語記工作日記,並利用午休時間與同事交流。漸漸地,他的語言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不僅能夠流利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還能夠參與到技術討論中,甚至提出了一些優化方案。他的努力和專業精神得到了外國同事的認可,大家開始親切地稱他為“鐵漢李”。
在海外工廠的學習過程中,李海發現了一個技術瓶頸:雖然自動化技術提高了生產效率,但設備的能耗依然居高不下,這與鋼鐵行業日益嚴格的環保要求格格不入。作為一個有實踐經驗的技術骨幹,他開始思考如何在保證效率的前提下降低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