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濟世圖強功過俱在(2)(2 / 3)

曾國藩早年曾是一個立誠居敬的理學門徒,怎樣會在晚年走上向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學習的坦途呢?

作為鎮壓太平天國的主要人物,曾國藩在鹹豐初年就收羅人材去購買和仿製洋槍洋炮,最初的動機和最直接的目的是為了”剿發逆“.可以說,當時的封疆大吏或帶兵統帥如果誰不這樣去考慮問題,還存在其他什麼動機和目的,隻能是個不識”時務“的呆子。因為,第一,”剿發逆“是當時滿朝文武的最大心事,也是曾國藩本人仕途逆順的關鍵,因而從這裏出發並為此目的去仿製洋槍洋炮,是很自然的。第二,曾國藩在走上鎮壓太平軍的戰場的初期,就有勝利”實賴洋炮之力“之歎,到了戰爭的後期,他的這種感性認識進一步加深。例如,太平軍李秀成部回救金陵時,同治元年九月初二日,曾國藩在日記中寫道:”聞賊以炸炮炸彈打入營內,為之驚心動魄。“他要仿製洋槍洋炮洋船來對付太平軍,這也是很自然的。所以,曾國藩所為”洋務“,發軔於屠殺革命群眾,與中國地主階級的”自救“(曾國藩稱之為”自強“)緊密相聯,是二而一的事。

然而,在”發逆“即將肅清或業已肅清的情況下,曾國藩仍然沿著自己開辟的”洋務“道路走下去,而且道路越走越寬廣,成效越來越顯著,這中間就有令人注意的更深層次的動因。

第一,曾國藩內心燃燒著中國士大夫傳統的愛國熱情。人們說,曆史進入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封建社會內部孕育著的資本主義新因素,”洋貨“和”洋思想“在五口通商後的大量輸入,由西洋文化在明末清初以來逐漸引進而引發的國人眼光的擴大,以及清朝廷的積弱積貧,都在促使中國發生變化,並使中國有了進一步學習西洋文明的土壤;曾國藩正是在這樣的土壤上由”一宗宋儒“的士大夫轉而把目光射向西方科學技術的。這種唯物主義的認同,無疑是深刻的。然而,它終究不能代替對曾國藩這個人物的具體分析。

曾國藩經曆了兩次鴉片戰爭所引起的中國社會大動蕩。

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時,他已躋身翰林院,剛進入不惑之年,正沉湎於程朱之學,他對於外國人和外國人對中國這個睡獅的猛烈衝擊,與他的同時代的絕大部分士人和官僚一樣,是很迷惑不清的。他以對待”蠻夷“的傳統的夜郎態度,來看待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件大事。他在日記和書信中,第一次提及這件事,是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正月初十日用這樣的口吻寫的:”上年六月,英吉利豕突定海,沿海遊弋。聖恩寬大,不欲遽彰天討。命大學士琦善往廣東查辦,乃逆夷性同犬羊,貪求無厭。上年十二月十五,攻破沙角炮台。正月初五日報到後,又直逼虎門。正月初五報到,皇赫斯怒,於初六日通諭中外。初九日,授奕山為靖逆將軍,隆文、楊芳為參讚大臣。本日又策侍衛四人往廣東,備差遣。“分明是道光帝采取所謂”羈縻“政策,懲辦了堅決禁煙和抵抗侵略者的林則徐和鄧廷楨,並下詔開放煙禁,使英國侵略者得以肆意橫行,曾國藩卻說成是皇上氣度恢宏寬大,不想即刻興兵征討,分明是道光帝出爾反爾,在不能滿足”放手賣國“的琦善所答應侵略者的要求時,又宣布了沒有準備的近乎兒戲的征討令,曾國藩卻歌頌為”皇赫斯怒“.其後,奕山於四月初一夜至初七(5月21日至27日)與英軍開戰,喪失泥方和四方兩座炮台,死傷無數兵民,在廣州城頭豎起白旗,派廣州知府餘保純向英國陸軍少將恭行三跪九叩首禮,呈上求降書,賠上所謂”贖城費“六百萬兩。奕山卻謊報軍情,把大敗改為大勝,於初八日上奏說,”焚擊痛剿,大挫其鋒“;又將賠款改為”將曆年商欠清還“;將開放煙禁改為”暫準其與各國一體貿易“.曾國藩也與道光帝一樣被欺蒙,在家信中報道說:”廣東之事,四月十八日得捷音“,”廣東事已成功,由軍功升官及戴花翎、藍瓴者共二百餘人“.武裝販運鴉片的英國侵略者,在欲壑未填滿之前,當然不會滿足廣州戰役的勝利,於是沿海北上,先後攻占定海、寧波、鎮海、乍浦、吳淞,入長江,陷鎮江,向南京進犯。這段時期,曾國藩對這件大事向家人時有報道,但他撲朔迷離,不甚明了:”廣東事前已平息,近又傳聞異辭。“”英夷之事,九月十七大勝。“(實際上是餘步雲軍在鎮江不戰自潰。)”英逆去秋在浙滋擾,冬間無甚動作。“”浙江之事,聞於正月底交戰,仍爾不勝。去歲所失寧波府城,定海、鎮海二縣尚未恢複。“”英夷去年攻占澆灌寧波府及定海、鎮海兩縣,今年退出寧波,攻占乍浦,極可痛恨。京城裏麵人心安定,平靜無事,估計過不了幾日就可把洋賊消滅幹淨。寶山失守,官兵退縮不前,反在民間騷擾。不知何日方可蕩平!天津防堵甚嚴,或可無慮。“”逆夷在江蘇滋擾,六月二十一日攻陷鎮江,有大小船數十隻在大江遊弋。江寧、揚州二府頗有危慮。然而天不降災,聖人在上,故京師人心鎮定。“麵對敵人的長驅入侵,滿朝文武竟然”人心安靜如無事時“,而曾國藩卻不是枯如古井的理學家,他關心國家大事,較詳細地掌握了動態,表現了對侵略者”極可痛恨“的民族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