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帶兵有道獨辟蹊徑(6)(2 / 3)

為求機局多變,曾國藩還很注意重兵與輕兵,呆兵與活兵之辨。他說:”進退開合,變化不測,活兵也;屯宿一處,師老人頑,呆兵也。多用大炮輜重,文員太眾,車船難齊,重兵也;器械靈活,馬馱輜重,不用車船轎夫,風馳電擊,輕兵也。“他指出:”我的拙見,總宜有呆兵,有活兵,有重兵,有輕兵,缺一不可。“但他主張”宜多用活兵,少用呆兵;多用輕兵,少用重兵。“或者”半活半呆,半剿半守,更番互換,乃能保常新之氣。“”至軍務之要,亦有二語,曰堅守已得之地,多籌遊擊之師而已。“他批評向榮、和春的江南大營之敗,在於”以重兵株守金陵,不早思變計“,即不知於”空處著筆“,運用輕兵、活兵之妙。所以,他堅決反對曾國荃頓兵金陵城下,”以數萬人全作呆兵,圖合長圍“.他反問道:”今豈肯以向、和為師,而蹈其覆轍乎?“

於是引發了他與曾國荃之間是否從金陵撤圍的一場爭論。1862年10月13日開始,李秀成率大隊救援天京,與湘軍激戰於雨花台。11月26日,太平軍解圍失利,從天京撤走。經過這一番風險和驚恐,曾國藩認為自己”長一分大閱曆“.他檢查說:”弟(指曾國荃)之驟進,餘之調度,皆輕敵而不能精審。“他根據雨花台湘軍東西無援軍的情況,正確地指出:”若長紮雨花台,以二三萬勁旅屯宿該處,援賊不來,則終歲清閑,全無一事;援賊再來,則歸路全斷,一蟻潰堤。此等最險之著,隻可一試再試,豈可屢屢試之,以為兵家要訣乎?“因此,他主張湘軍向太湖方向”不經意之處“退兵,其中曾國荃部由東壩、溧陽以進宜興,以金柱為後路根本,鮑超部由建平、廣德以進長興,以蕪湖為後路根本;待在太湖辦成水師之後,陸師無後顧之憂,再向金陵進軍,”亦不過數月事,未為晚也“.這個退兵計的核心,是變屯於堅城之下的重兵、呆兵為輕兵、活兵。他向曾國荃明確指出:”弟統二萬人,不籌出一支結實可靠之活兵在外縱橫馳擊,而專以合圍攻堅為念,似非善計。“他說,向太湖西岸退兵,”環湖之十四府州縣處處震動,賊則防不勝防,我則後路極穩,較之株守金陵者,有死活之分,有險易之別,但無赫赫之名耳。“針對曾國荃貪功求名的心理,他勸導道:”吾兄弟誓拚命報國,然須常存避名之念,總從冷淡處著筆,積勞而使人不知其勞,則善矣。“他對曾國荃不但諭之以理,而且動之以情:此次退兵,”即所以保全局而救阿兄也“;否則,”餘之公局固壞,而弟以重兵屯宿該處,如餘之株守南康,和、張之株守金陵,弟之私局亦必壞“,屆時”恐求退而不得,求保蕪湖、金柱而不得“.但獵名心切的曾國荃終不聽阿兄的調度,未向太湖方向遊擊。曾國荃最後取得圍攻金陵的勝利,是由於太平軍已成強弩之末,無力解圍,再加上曾國藩不斷派鮑超等部馳騁長江兩岸,南北衝擊,以解曾國荃金陵圍軍的後顧之憂,而並非曾國藩變重兵、呆兵為輕兵、活兵之計為失策。今天進行曆史的審視,曾國藩關於在太平軍虛處、空處著力的退兵方案,無疑是有理有節、穩妥可靠的。

虛實、正奇、呆活、輕重,以戰場上如何具體運動,關鍵取決於見機審勢。同治元年三月,曾國荃部將南渡長江以進金陵時,曾國藩指示說:”以你軍目前的情勢來看,若在下遊采石渡江,隔斷金陵、蕪湖兩賊之師,下窺秣陵關,這就得勢。若在上遊三山渡江,使巢、和、西梁留守之師與分攻魯港之兵隔氣,這就失勢。“--這是在用兵地點上審勢之一例。”至於進兵金陵早遲,亦由弟自行審察機勢。機已靈活,勢已酣足,早進可以;否則不如遲進。“--這是在用兵時間上審勢之一例。他概括地說:”用兵以審勢為第一要義。“

但他在另一處說:”審機審勢,猶在後來,第一先貴審力。審力,知己知彼的切實工夫。“”古人說,兵驕必敗。老子說,兩軍相對,哀者勝。不審力,這就是驕;審力而不自足,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哀。“審力,是指戰員的基本功;審機審勢,則是對指戰員的更高要求。鹹豐五年,湘軍水師被分割為外江、內湖兩部分,進擊無力,陸師圍攻九江,也久攻而不下,曾國藩駐紮南康,一籌莫展。太平軍則乘機西上,第三次攻克武昌。八月,羅澤南至南康、湖口一看,”自知兵力不足以圖功“,便毅然率勇揚長而去,棄贛奔鄂。曾國藩後來多次提到這一事例,盛讚說:”有識者皆佩服羅山用兵識時務,能取遠勢。餘雖私怨羅山之棄餘而他往,而未嚐不服其行軍有伸有縮,有開有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