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包圍(1 / 3)

接到前線求援的消息之後,身在三姐妹鎮的沃爾斯利上將立刻命令早已整裝待發的英軍出發北上,他在城裏留下了一萬的英軍防守,親率其餘的三萬英軍沿著鐵路線以急行軍的速度增援北麵的先鋒部隊。

按照他的推斷,南非軍隊在西線的兵力不會很多,而自己派出去的先鋒部隊接近兩萬人,再加上兩輛裝甲列車,南非軍隊既然敢於伏擊這支作為誘餌的英軍,沒有足夠的兵力是肯定不行的,南非民團大部分的兵力肯定都用於圍攻這支英軍了,沃爾斯利的這三萬英軍就是要出其不意,以最快速度趕到戰場,才能將這個計劃實行得滴水不漏。

至於民團部隊會不會在他的援軍到達之前消滅沃爾斯利派出作為誘餌的部隊,他的想法是無須擔心,從在此之前,英軍與民團曆次交手的過程和結果來看,一旦英軍憑借防線和陣地死守,民團部隊往往就暴露出自己攻堅能力不足的弱點來了。

沃爾斯利的部隊一路北上,雖然上將一再命令士兵們加快行軍速度,但將軍本人不但不焦急,反而對當前的局勢十分樂觀,而且身為一位作風謹慎的將軍,即使這個時候他也沒有忘記派出騎兵偵察部隊在前麵開路,同時他還很謹慎地命令斥候仔細打探鐵路兩側有沒有南非軍隊的伏兵。

沃爾斯利上將滿懷希望,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他試圖通過一場久違了的勝利一舉改變西線的態勢,即使不能給予南非民團重大的殺傷,至少也要遏止住南非方麵咄咄逼人的戰略進攻的形勢,鼓舞西線英軍的士氣,大英帝國實在是太需要一場勝利了。

他最初的設想不過是通過一場反擊戰贏得一次小小的勝利,但他卻沒想到,隻占便宜不吃虧的南非總參謀部索性把這場戰鬥擴大為西線的一次戰役,迅速地投入了南非在西線所能調動的最大兵力,其軍事組織動員能力都遠遠超過了沃爾斯利上將的預料。

從這場戰役打響的具體過程來看,我們不得不說,英軍總司令部、情報部在情報的獲得、宏觀調控指揮、軍隊動員等等諸多方麵與南非的總參謀部相比,落後了整整一代,當南非向著一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屈指可數的現代化軍隊發展的時候,英軍依然抱殘守缺,還是那支停留在十九世紀初期的近代軍隊,英軍高層對於戰場上的情報重視程度嚴重不足,沒有一個值得信賴的指揮機構,沒有南非那樣迅捷的無線電通信設備,更缺乏針對戰場上局勢變化而迅速大規模調動軍隊的能力。雙方差距如此大,英軍在開戰初期豈有不敗之理?

比如說這一次,南非能夠在英軍出動之後短短的24小時之內做出有針對性的決策,並迅速將超過十萬的軍隊集結於西線,總參謀部的命令能夠立即傳達到旅級作戰單位,這種能力就是這個時代的英軍絕對做不到的,甚至我們可以負責地說,如果戰場上的電報線遭到破壞,即使這時的世界陸軍最強國--德國軍隊也做不到這一點。

僅僅說到這種能力,南非軍隊已經躋身世界最前列了。

---

沃爾斯利上將躊躇滿誌地向北進軍的同時,北麵作為誘餌的那支英軍正處於水深火熱的境地,圍攻他們的南非民團數量遠遠超過預料,幾乎是被圍英軍的兩倍以上,而且不幸的是,作為先頭部隊的一個旅在伏擊一開始的時候就被打殘,僅僅逃回了一千多人。

萬惡的南非民團還俘獲了那輛本來是英軍用來開路的裝甲列車,然後他們又很無恥地利用這輛裝甲列車對付被包圍的英軍。

本來有民團士兵提議說,把這輛被俘獲的列車全速開動起來,去撞英國人手中那一輛列車一定會非常“壯觀”,但鄭博考慮之後,否決了這個提議,首先這個實行起來可行性不大,另外這輛裝甲列車留著也許會有用,於是鄭博很保守地僅僅是使用裝甲列車上的火炮和機槍,而不是讓列車去做自殺式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