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敵明我暗(2 / 3)

兩台裝甲列車相隔數千米,一台作為開路的先鋒,另一台負責殿後,民團部隊手中的步槍對於這樣的龐然大物幾乎是毫無辦法,而裝甲列車的移動速度絲毫不遜色於民團的馬匹速度,更何況還有英軍的步兵作為支援,三姐妹鎮北麵與英軍對峙的民團部隊做了幾次試探性攻擊,發現正麵進攻根本無法撼動英軍的裝甲列車,英軍的增援部隊緩慢然而堅定不移地向北麵推進。

民團指揮官鄭博一麵思索應對之策,一麵將英軍改變戰術的最新情況報告了比勒陀利亞。

總參謀部立刻就此事召開了會議,雖然這樣的會議原本隻是總參謀長及各個參謀召開的作戰會議,但因為李慕菲幾乎每次都會出席,所以在戰爭期間已經漸漸演變為由參謀長主持,國防委員會委員長及諸位參謀列席參加的一種會議,並在戰爭結束之後成為慣例,即使委員長不出席,也會留出一個空位。

結合剛剛收到的沃爾斯利親臨裏士滿前線的情報,李慕菲提出一個問題:“如今東線的納塔利亞已經落入我們之手,根據目前的這些情況來判斷,沃爾斯利上將僅僅是單純地想要救援裏士滿,還是改變了戰略計劃,放棄東線,轉而采取一種務實的態度,在西線發動新一輪的攻勢?”

楚清臣回答道:“根據我們掌握的情報,嘉內德.約瑟夫.沃爾斯利上將是英軍高層中難得的名將,被英軍下層官兵們稱之為‘我們心中最棒的將軍’,他的戎馬生涯多在遠離英國本土的地區度過,曾參加第二次英緬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指揮鎮壓過加拿大印第安人起義和非洲西部阿散蒂人起義,最重要的軍事業績是1882年9月奇襲泰爾-阿爾-克比爾之戰,打敗埃及民族主義領導人阿拉比,攻陷開羅,使英國控製了埃及和蘇伊士運河。他的到來,讓開戰初期經曆了一連串失敗因而士氣低迷的英軍軍心大振,對於這樣一個戰功赫赫的人物,我的觀點是,可以確信,他在來到南非的戰場上之後是不會僅僅滿足於為裏士滿解圍的。”

另一位參謀補充道:“我同意參謀長的觀點,此外,從目前戰場和英國國內的局勢來判斷也可以得出一個類似的結論,科利將軍因戰事失敗被解除軍職之後,英國國內民意沸騰,對英軍的無能多有不滿,身為南非遠征軍的總司令,沃爾斯利上將也要負起相關的責任,之所以目前沒有追究沃爾斯利上將,我想更多的可能是英軍高層寄希望於這位名將能為英國帶來一場勝利。同樣,沃爾斯利上將也需要一場勝利來挽回自己的聲譽。因為以上的種種原因,他在奪回裏士滿之後,應該還會尋求一場真正的勝利。”

楚清臣點了點頭:“正是如此,所以大家的觀點應該可以統一,沃爾斯利上將此次的行動不過是拉開了他後繼大規模進攻行動的序幕。”

“那麼,沃爾斯利上將將會在什麼時候開始西線的進攻?現在?還是等到國內的援軍趕到呢?”李慕菲不緊不慢地問道。

對於那位“德國友人”的情報,南非方麵已經確認情報屬實,這一點可以從許多其他方麵得到的情報做出驗證,雖然泰晤士報等英國媒體集體失聲,但畢竟十萬人的大軍調動這樣影響重大的行動,在英國這樣一個眾人矚目的國家不是輕易可以隱瞞的,比如英國國內已經開始第二波的動員,集結船隊,這都可以從側麵證實情報的真實性。

此外,德國和法國的其他一些“友人”也紛紛做出暗示,表示英軍可能增兵,但是都沒有那位德國友人的情報這樣及時準確。現在唯一令李慕菲好奇的就是這位德國友人的真實身份,會是誰呢?這個人必定跟英國上層人物有親密的接觸,李慕菲首先懷疑到了威廉身上,但是威廉如果能夠獲知這個消息,肯定是從他旅居英國的父母那裏得知,那樣他根本沒必要搞得這麼神秘,直接在某次宴會上私下通知沈知明大使就可以了,這樣也能讓南非記得威廉和德國給予的好處,像這樣做好事不留名可不符合威廉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