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爆發的南非戰爭,在短短的七天裏,英軍就遭到極其巨大的損失,傷亡和被俘總人數幾乎可以與英國人在蘇丹馬赫迪抗英運動中被消滅的軍隊數量相提並論,這一切震驚了世界,也在當時世界的中心歐洲引起了軒然大波,最為直接的反映就是,各國的外交態度都發生了有趣而迅速的變化。
在此前的年代裏,因為得罪的人太多,英國人扮演了一個天怒人怨的角色,他們對殖民地貪婪的胃口和倚仗國力四處煽風點火的行動為他們在地球的每一個角落都樹立了敵人,在北非等地,他們與法國人齟齬不斷,在南非洲又和德國人的野心衝突,在克裏米亞戰爭還有波斯等問題上又和俄國人不共戴天,就連比利時這樣的小國,也在剛果河流域問題上被英國及其小弟葡萄牙惡心了一把,至於荷蘭,因為南非國內為數眾多的布爾人的關係,是鐵定被英國佬們得罪了。
如果這場戰爭晚個十幾年爆發,反對英國人的國家或許會更多,因為那時法國與英國在殖民地問題上的爭端正趨向白熱化,德國的領導人也由手段高明的俾斯麥換成了野心勃勃而衝動的威廉二世,有這兩個國家帶頭站出來支持南非,華人們的外交處境會更加有利。
但眼下,英國畢竟是這個年代唯一的超級大國,地位和二十世紀末期的美國有些類似,無關自己切身利益的情況下,大多數國家還是沒有必要為了一個小小的南非開罪英國,所以除了荷蘭,因為荷裔布爾人的關係,而公開地支持南非之外,大多數歐洲國家都表示了自己中立的立場。
即使是公開支持南非的荷蘭,也幾乎起不到什麼實質性的幫助,這個國家在非洲的殖民地喪失殆盡,本身國力又太過弱小,所謂的支持大多數情況下,也不過是口頭上的表態而已,隻有在從荷蘭進口軍火的時候能夠得到一些方便。
德國的態度是很無情的,雖然德國與南非有著親密的關係,但俾斯麥奉行的是圓滑現實的外交政策,他在仔細考量了之後,並不看好南非的前景,對於蘭德金礦和金伯利的鑽石礦,英國佬是勢在必得,再加上一個好望角,南非在英國心目中的地位可比阿富汗、蘇丹這種不毛之地重要多了,據德國的判斷,英軍在南非周圍集結了十幾萬大軍,這是英國在阿富汗蘇丹軍隊數量的數倍,南非能夠贏得戰爭嗎?
俾斯麥可並不這樣認為,所以麵對南非駐德大使沈知明的時候,他明確表明了德國的態度,柏林將在這場戰爭中嚴守中立,即不會向英軍出售軍火,也不會向南非方麵販賣武器,所以,很遺憾的,德國即將交付給南非的一批火炮將不得不扣押在德國,等到戰爭結束之後再交付南非。當然,出於對南非人民的同情,在不違反戰爭中立國的原則之下,德國會為南非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一番話說得沈知明心裏這個憋屈,這不純屬廢話嗎,除了軍火之外,南非還需要什麼力所能及的幫助?外交領域往往就是這麼無情,沈知明深深體會到了這一點。
至於法國佬的態度就很狡猾了,雖然兩國的關係自從柏林會議私下裏達成了肮髒交易之後突飛猛進,法國人還欠著南非50萬英鎊的外債,但法國佬這段時間經濟可是不大景氣,也不介意在戰爭中發點小財,所以在明裏表示中立之後,暗地裏法國不僅向英國還向南非出售軍火和物資,隻可惜法國不提供送貨上門的服務,這對英國人來說不是問題,他們可以自己運回家,對南非來說就是一個笑話了,所以基本上來說,法國的態度是偏向英國的。再說法國人的武器,南非還不大看得上眼。
葡萄牙是另一個南非不可忽視的存在,這個國家雖然是個蕞爾小國,但其兩塊殖民地---莫桑比克和安哥拉都和南非接壤,其態度也非常重要,隻可惜這個國家是英國的小跟班,那個溫莎條約確立的英葡同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同盟,直到李慕菲前世的那個年代依然好使,這場戰爭中,葡萄牙依然一如既往地站在了英國人一邊,莫桑比克和安哥拉的港口和城市都對南非人關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