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麵部隊方麵,雖然法軍總司令毛利斯*甘莫林曾於一九三九年五月承諾波蘭會在德國進攻該國時,於“動員開始後15天內”對德國發動攻擊。
然而法軍的動員極為緩慢,並隻在九月七日發動過一次“薩爾攻勢”,進攻德國薩爾地區,以表示兌現其諾言,但甘莫林嚴令法軍再挺進至距離德軍西麵防線—齊格菲防線少於一千米的地區(超過法軍要塞炮射程範圍),在為期5天的薩爾攻勢裏法軍僅挺進8千米,並刻意留時間給德軍撤退。
到了十二日,甘莫林認為波蘭局勢無可挽回,故借此不再投入更多兵力。
九月二十一日,薩爾攻勢停止,法軍於十月四日撤回原出發線,而十月十六日,波蘭戰役結束後,德軍立即收複了這些失地。
兩軍對峙而不戰,而後這個狀態就是德軍稱之的“靜坐戰”,而美國記者則將其稱之“假戰”。
九月十四日,德軍第10裝甲師抵達了布利茲特-裏托夫斯克邊境地區,並於十五日擊破了當地波軍的防禦工事。
九月十七日,第3裝甲師抵達弗沃達瓦,德軍裝甲兵力的南北兩鉗即將合圍。在波蘭的其他重點地區方麵,普熱希梅爾自九月十日被德軍包圍、九月十四日包圍了利沃夫,此地是波蘭除了布楚拉河以外的最後一個主要反抗據點。
另一方麵,就在9月17日一早,蘇聯官方告知波蘭駐莫斯科大使:“由於波蘭在與德國之間的戰爭裏,已表現出國家內部的腐敗、政府已呈現解體的狀態,故蘇聯先前與其簽訂過的任何協定將不再有效,且波蘭已成了一個混亂而危險的地區,蘇聯已無法漠視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同胞,故蘇聯政府已命令紅軍跨過邊界,保護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居民,令其擺脫被不明智的領導人(波蘭政府)所卷入的戰爭,讓他們回歸平靜的生活。”
蘇聯告知波蘭代表後不久,龐大的蘇聯軍隊越過了兩國邊境,入侵波蘭。原先蘇聯也不知道德軍究竟將會何時展開對波戰爭,但當九月一日入侵開始後,由於德軍的快速進擊遠出乎蘇聯預料(後者原認為戰事將會演變為有如一次大戰的陣地戰),若要分配到利益,蘇聯就需於近期入侵波蘭。
最終,蘇聯軍集結了兩個方麵軍的兵力(相當於德軍的集團軍群),分別為由米海爾*科瓦列夫上將指揮的白俄羅斯方麵軍(負責占領布利茲特-裏托夫斯克至立陶宛邊界的波蘭領土)和由謝苗*鐵木辛哥上將指揮的烏克蘭方麵軍(負責占領布利茲特-裏托夫斯克以南的全部地區,其中在布署上,最南邊有一支機械化的“第12集團軍”,負責阻攔波軍撤退至羅馬尼亞和匈牙利[141]),兵力共有25個步兵師、16個騎兵師和12個坦克旅,總計46萬人、3,739輛坦克、380輛裝甲車和2,000架作戰飛機。相比下,波軍於當地與其接戰的兵力甚少,第一線部隊主要為“邊境防護軍”僅有18個營、共12,000人,且沿著蘇波邊境展開、兵力分散於四周。
當蘇軍深入波蘭內地後,即通知德軍應撤至那累夫河-維斯瓦河-桑河一線。
九月二十日,希特勒親自下令,德軍結束該線以東的一切戰鬥,後者在消滅波蘭僅存的少數兵力後,也井然有序地進行了撤退工作。
德軍也將部份尚未結束的戰鬥留給了蘇軍處理,如直到九月二十日仍處於包圍狀態的利沃夫,但出乎德軍預料的是,當德軍要撤離該地時,波蘭軍立即向德軍所投降。
十月六日,波蘭最後的抵抗力量投降,波蘭戰爭結束,波蘭被德國和蘇聯瓜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