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昭變了臉,道:“不瞞你說,我這封密疏不可為第二人知,你獨留在此,總是擔嫌疑的。寧可我負你,不可你負我,壞了我的事!”說罷,叫道,“來人!”一個侍從急上。司馬昭吩咐道:“取鴆酒一杯!”此言一出,隻聽腳步聲又重又急,跑上四個壯漢,分立兩側,冷冷地打量著鄭小同。
鄭小同慌了,起身道:“大將軍,這,這是為何?”
司馬昭道:“借你的命,釋我的疑,委屈你了!”
鄭小同麵色如紙,顫聲道:“我與大將軍素無冤仇,何相逼如此?”
這時,侍從已取來鴆酒。司馬昭說:“鄭小同,你莫要恨我,我這泡尿來得不是時候,喪了你的命。死在這裏,你也算死得其所。”說罷,對侍從及四個壯漢道:“依例而行吧!”說罷,轉身走進帷幔後去了。
鄭小同嘶聲叫著:“大將軍——”
四個壯漢上前架住鄭小同,使其不得動,那侍從就將那盞鴆酒湊近他的唇邊。鄭小同聲淚俱下,歎道:“深宮侯門,皆虎狼之地也!為功名所誤,悔哉!悔哉!”話音未落,兩個壯漢用鐵鉗一般的手卡住他的下巴,向上抬起,他的嘴巴不由自主地張開,那侍從就將那盞鴆酒灌進他的嘴裏,直灌得他哏嘍哏嘍地打嗝。壯漢們仍然夾緊他,直到他臉色青疳,瞳仁散了,頭也垂下來,才把他屍體放平……
皇帝賀使鄭小同暴死大將軍府,使皇帝大為震怒。數日後,他召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三名近臣,道:“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矣!吾不能坐受廢辱,今當與諸卿出而討之!”三人聽後,麵麵相覷,作聲不得。半晌,王經道:“昔魯昭公不忍季氏,敗走失國,為天下笑。今權在其門,為日久矣。朝廷四方知有司馬昭,不知有陛下。陛下雖有天下,卻調不動一兵一卒,且宮中宿衛,兵甲寡弱,何以為用?一旦輕動,君臣鬥殺於宮闕,禍將不測,望陛下思之!”
皇帝兩眼都紅了,流淚切齒,道:“我是什麼君?他又是什麼臣?我就是送上門讓他殺了我,也不能等他把我像齊王那樣趕出宮去!”說罷,從懷中掏出黃帶詔,哭道:“以血衛社稷,朕意已決!你們要是忠臣就隨我去;要去告密,也隨你們的便!”說罷,將黃帶詔刷地自手中展開,三人忙跪倒,舉目一看,黃絹上血跡淋漓,字體皆赫怒遒張,僅書四字:“殺司馬昭!”三人都嚇暈了。皇帝憤然道:“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朕意已決。倘天不佑魏,事有不濟,朕願以身殉國,見先帝於地下!”說罷,泫然淚下。
三個臣子怔在那裏,不知如何是好,誰也不敢接那血詔。後王經見皇帝擎著詔書,痛苦絕望,心有不忍,忙伏地叩頭,接過血詔。
皇帝去後,三人依然直挺挺跪著,全都蒙了。王業似從夢魘中醒來,一把扯下王經手中的血詔,摜在地上,嘶聲叫道:“還擎著這玩意兒做甚?咱們完了!死定了!”
王沈急道:“是啊,他一旦鬧起來,咱們三人皆為同謀。大將軍像對付齊王那樣把他廢掉,咱們就得滅族!”
王經道:“仆人尚不可背主,況我等是臣子,怎好棄君向逆?”
王業冷笑道:“如今誰是君?誰是臣?誰為順?誰為逆?我可不想掉腦袋!快出宮去,一會兒他回來,咱們就沒命了!”說著,掉頭就往宮門外跑。王沈叫王經:“快走快走!逃命去吧!”王經一臉霜寒,拾起地上的血詔,道:“你們走吧,我不走!”王沈顧不得王經,追著王業,一溜煙兒地跑出宮門去了。
王經手擎血詔,失魂落魄站在那裏,一時不知怎麼辦才好。眼見得宮廷內馬上刀槍相見,君臣火拚,國將不國。自己居廟堂之高,得皇帝信重,不能替皇帝分憂,也不能為國家靖難,真是枉為臣子!曹魏社稷,政出司馬,君臣名分,名存實亡;皇帝發難,以卵擊石,非死即廢!自己受詔,無疑自投死地!與其等著與高堂老母妻子兒女生離死別,肝腸痛斷,受辱而死,何不就此了斷!殉君殉國殉社稷,乃亡國臣子之德操,曆代先賢烈士,名著青史,王經何疑複何懼也!抱定了必死的決心,反倒從容了許多,遂將皇帝血詔高舉過頭,在皇宮馳道上奔走大呼:“皇帝血詔,殺司馬昭!皇帝血詔,殺司馬昭——”宮中內臣近侍、宦官宮女全被驚動了,大家跑出來看,繼而惶惶奔走,亂作一團。王經行為怪異,鞋子也丟了,官帽也丟了,散發跣足,形如瘋癡,瞪圓了眼睛,狂奔大喊。出東止車門,正遇屯騎校尉司馬昭之弟司馬胄率兵至,見王經之狀,大喝:“狂徒哪裏去?”王經方止住腳步,大哭道:“權臣肆虐,魏室亡矣!我不活了!我不活了!”說罷,用力撞向東止車門的大石柱,登時腦漿迸裂,嗚呼哀哉!
此時,宮內早已亂了起來。皇帝曹髦跑到永寧宮,稟報太後誅殺司馬昭的決定。太後昏亂,瞪著一雙驚恐的眼睛,說不出話。皇帝抽身而出,即下令鳴鼓集眾。願與皇帝赴難的冗從仆射李昭、黃門從官焦伯等宮中小官早聚三五百人在陵雲台上,聞鼓聲,即授眾人甲杖,跑下來與皇帝會合。皇帝厲聲高叫:“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今日便與他決一死戰!”於是,拔劍登車,率眾鼓噪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