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性格行為費猜疑 第85章“心理學先驅”克爾凱郭爾為何終身隱居?
索倫·阿貝·克爾凱郭爾(1813年-1855年),丹麥宗教哲學心理學家、詩人,現代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後現代主義的先驅,也是現代人本心理學的先驅。曾就讀於哥本哈根大學。後繼承巨額遺產,終身隱居哥本哈根,以事著述,多以自費出版。
克爾凱郭爾作為哲學心理學家和詩人,應該是位活躍分子,他自大學畢業後一直過著隱居的生活,這是為什麼呢?
據說,克爾凱郭爾的父親出生貧寒,後來靠經營羊毛致富。父親強暴家中女傭而生下了他的哥哥,家中有兄弟7人,他排行最小。他的父親為自己早年詛咒過上帝,以及有過通奸行為而自認有罪,後妻和五個子女先他而逝,更使他備感震動,深信這是上帝特意使他領受無窮的痛苦和孤獨。他的這種陰暗低沉的心態對小兒子克爾凱郭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克爾凱郭爾因自己身世異於常人,而自己又有先天生理缺陷(駝背、跛足),體弱多病,所以自認是個孤獨的“例外”,因而他雖然聰穎過人,但生性孤僻內向,行為怪誕,以致他同其父一樣終身都為有罪和受懲的宗教情感所支配。他從小就染上了憂鬱症,以為自己有兩個原罪,自己死了之後會下地獄,因此他整個的生活都是悲觀的。盡管如此,他卻在生活中早早學會了讓自己的憂慮不讓他人察覺,對外以輕浮放蕩的花花公子形象來掩飾自己的憂鬱。
1830年,克爾凱郭爾進哥本哈根大學學習神學,他一心想當牧師,其畢業論文為“蘇格拉底特有的諷刺概念”,畢業後雖然考取神學學位,但因不認同丹麥路德教會的教義而從未擔任過神職。在哥本哈根大學期間他閱讀了大量哲學和文學著作,對戲劇和音樂也有濃厚的興趣,但恐懼、顫栗和憂鬱的情緒總是支配著他,無論是1836-1837年間的放浪生活,還是1838年其父死後的獨立生活。也許正是這種憂鬱,使他後來過上了隱居的生活。
另外,有人稱克爾凱郭爾是神秘主義者,有人稱他是宗教哲學家,也有人稱他是存在主義、宗教神學和精神分析三位一體的大師。他生前發表的著述約有5000頁,留下的日記約有1萬頁。他的思想成為存在主義的理論根據之一,一般被視為存在主義之父。反對黑格爾的泛理論,認為哲學研究的不是客觀存在而是個人的“存在”,哲學的起點是個人,終點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曆程。
克爾凱郭爾僅在年輕時遊曆過丹麥及其附近的一些地方,三次赴柏林遊學,此外的大部分時光是在哥本哈根度過的。大學畢業後,克爾凱郭爾沒有尋求任何職業,靠著父親留下的遺產度日,終身以隱居作家的身份從事著述,寫有大量的論著和日記。主要代表作有《論反諷概念》、《或此或彼》、《恐懼與顫栗》等。
他對成體係的理性哲學,尤其是黑格爾的理性主義,作了尖銳的批判,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真實存在的個人。這一點恰恰是傳統的理性主義哲學或者忽視了,或者不承認的。他認為,真實的生活不可能由抽象的概念體係所包含,反對用抽象的、普遍性的概念、思想、體係去代替具體的、特殊的個人。他堅信,真實存在的隻能是個人內心中的存在,是人的個性、人的內心體驗。個人在內心中體驗到的不幸、痛苦、欲望、悖謬、恐懼、絕望等等,不能用語言表達,不能為理性說明,當然也不能成為觀念體係的組成部分。它們是一種純粹的主觀性,亦即內在性,這種內在性就是最基本的存在。個人的這種存在在時間上處於不斷的發展過程中,但是,這種發展變化絕不是線性的和量的積累,不是照黑格爾所說的“對立統一”的“同一性”進行的。存在的狀況,是按“或此-或彼”的方式進行的,即要麼是這樣,要麼是那樣。因此,最真實的存在,就是個人的內心體驗;不幸和苦難是人的罪過,是對人的錘煉,是人得救的前提;孤獨、絕望和對死亡的恐懼,是人的存在不可避免的宿命。因此,個體存在的本質是孤獨,存在的根本任務是選擇,選擇即選擇孤獨,即孤獨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