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全傳26(1 / 3)

第25章壽屆百年童顏不改 養生秘訣益壽延年

在現實生活中,在很多時候說人家“長命百歲”僅僅是一句祝福,一種希望,真正能“長命百歲”的人並不多見。但是至今仍然健康的邵逸夫先生在2007年,卻實實在在的走過了他人生的百年旅程,整整的100歲了。

讓人值得欣慰的是,這位百歲老人至今依然是那樣的身體硬朗,精神矍鑠,思維敏捷。在前兩年,他還經常到祖國回內地參觀訪問,登懸空寺,上九華山,走張家界,一路談笑風生,紅光滿麵,讓同行的人無不折服感歎。最讓邵逸夫得意的,就是他那次西藏之行。

西藏是一個高原地帶,號稱“世界屋脊”,地勢高,空氣稀薄。那次邵逸夫去西藏考查,內地的接待部門見他年事已高,就專門為他準備了氧氣袋,又派了兩名年輕的醫生隨行,專門負責看護他。沒想到西藏兜了一圈之後,邵逸夫卻安然無恙地回到了北京,倒是那兩位年輕的醫生卻適應不了高原空氣稀薄的環境,回來之後反而病倒了。

邵逸夫如此高壽,當然會引起世人的關注,於是是常常有人問他如此高齡還這麼健康,秘訣何在?邵逸夫總是笑著回答說:“秘訣有三,一曰勤奮工作,二曰笑口常開,三曰每天練功。”

“勤奮工作”是邵逸夫先生最看重的。有一位記者曾問他:您現在最大的樂趣是什麼?他說:“我的最大樂趣是工作。人最怕無事做,沒有事做,就會生病,我永遠不退休。”的確,邵老先生在90歲以前,還在堅持每天上班。每天早晨6點鍾邵逸夫準時起床,每天的工作時間在16小時以上。處理日常事務之外,他的主要工作是看電影。有人說邵逸夫是看電影最多的中國人。在邵氏影城他辦公室的旁邊,有一間試片室,試片室的最後一排有一張舒適的沙發,他每天要在這裏坐上幾個甚至十幾個小時。從上世紀60年代起他每天至少要看兩三部電影,最高紀錄是一天看9部!他對記者說:“我天生喜歡看電影,國語片、西片、日本片、西班牙片、印度片、意大利片、德國片、法國片、墨西哥片我全部都看。”這其中還包括他邵氏公司出品的好看的或不好看的影片。他要通過觀看這些影片,去了解影業行情,去研究人家如何作秀,去揣摩觀眾的口味,去發現新的選題。例如在創製新武俠片的時候,邵逸夫就常常放映意大利的“黑幫片”、日本的“劍俠片”和美國的“007係列”影片給影城的員工們看,以資借鑒。

邵逸夫說“我天生喜歡看電影”,其實是一種執著和投入的表現。沒有這種執著和投入,就不會有他的電影王國。他認為晚年小勞是有益健康的,但應量力而行。

“笑口常開”也是邵老先生的處世之道。他常常告誡別人說,笑是寬容。寬容是一把健康的鑰匙,是生活幸福的一劑良藥。寬容不但是做人的美德,也是一種明智的處世態度,是人與人交往的“潤滑劑”。一個不懂得對別人寬容的人,最終會因堵死了自己的出路而無路可走;一個不懂得對自己寬容的人,會因為把生命的弦繃得太緊而傷痕累累或者斷裂。寬容別人並不是軟弱的一種表現,也不會失去尊嚴。它是做人與處世的一種能力。

近年來,邵逸夫經常到祖國內地考查或者訪問參觀,從來不知疲倦。

1998年8月15日,他應國家教育部邀請,同夫人方逸一同來到江西贛州市訪問。同行的還有全國政協副主席安子介夫婦,以及香港政治、商業、金融、法律、教育、醫務等各界知名人士50多人。他們訪問了贛州的名勝古跡八境台。邵逸夫站在高台極目眺望,滔滔贛江水滾滾北去,巍巍宋城牆逶迤曲折,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他對贛州秀美的河山,深厚的文化曆史底蘊,不斷發出讚美之聲。在八境台貴賓室,邵夫人方逸華女士提筆代邵先生簽名留念。隨行中的許多人如胡慧中等都以八境台為背景,留下難忘倩影。

在贛州的江南名窟通天岩,邵逸夫一行饒有興趣地觀看了曆史悠久、具有深刻文化內涵的許多石龕造像和摩崖石刻,並觀看了“擂茶表演”和贛南采茶戲等一係列具有贛州客家人地方特色的活動,還饒有興趣地品嚐了贛南風味的小吃。下午5時多鍾,邵逸夫一行才乘飛機離開贛州去了南昌。

2002年,95歲高齡的邵逸夫先生在教育部及四川省有關領導的陪同下,興致勃勃地四川“川菜王國”,觀看技校學生們現場演示的烹飪“絕活”。

邵逸夫先生笑盈盈地步入大廳,展現在他麵前的是一台姿態各異的駿馬。一位老師向邵逸夫先生介紹說:“這群駿馬正好95匹,是學生們為了迎接您特意製作的。這些栩栩如生的駿馬,都是用餐桌上常見的芋頭雕刻而成的。”邵逸夫先生一邊聽,一邊微笑著連連點頭。

在另一張長方桌子上,隻見8根銀絲麵同時穿在一根普通的縫衣針孔裏。邵逸夫不由得吃驚地張大了嘴:“喲,這麼細啊!”

他湊近針孔,眯起眼睛細看起來。

該校中餐係2000級學生胡金祥還用紅蘿卜,現場趕製了一位鶴發童顏、手捧壽桃的老壽星,作為禮物送給邵逸夫先生,讓他眉笑眼開。

2004年9月18日,邵逸夫在時任國家教育部副部長張保慶和湖南副省長許慶昭等人的陪同下,來到湖南省鳳凰古城參觀。他興致勃勃地問導遊小姐,能不能看到香港電視節目。兩個小時後,他們又乘機前往張家界和貴州省等地考察。

這種參觀考查,既鍛煉了他的身體,又陶冶了他的心態,讓分總能笑臉麵對人生,麵對社會。這也成了他晚年最愛好的一項活動。

說到“每天練功”,那可是邵逸夫先生一門特殊的必修之課。據說,邵逸夫先生70歲之前,每年都要進補一些特級人參,僅此一項,就要耗費20多萬港元。而現在則完全不需要了,因為邵逸夫先生堅持每天早晨5點起床,練功2個小時,步不亂,氣不喘。除此之外,他還堅持打太極拳、遊泳、散步。他說:“因為我練氣功,睡眠時睡得很熟,所以每天睡6個小時就足可以解除一天的疲勞;我的經驗之談就是——-養生之道在於堅持運動。”

據說邵逸夫先生學練氣功始於1997年。那一年,他已經是七十歲的“古稀”之人。在這以前,他一直是進食野山參,前後一共人吃了10年,耗資千萬。到了1997年,他開始學煉氣功了。他為什麼突然學起了氣功呢?據他自已說,他有一位姓蘇的朋友,是位醫生。他們是在美國認識的,是一位交往多年的老朋友。有一次,這位蘇醫生來香港,住在邵逸夫家裏。有一天,邵逸夫看見這位蘇醫生像和尚一樣的在打坐,便問他幹什麼?蘇醫生說是在練氣功,並且告訴他練氣功的益處,勸邵逸夫也不妨試試。

邵逸夫聽了很樂意。蘇醫生就把邵逸夫介紹到台灣一位姓王的氣功師那裏,王師傅當即收邵逸夫為徒。從此,邵逸夫就練上了氣功,而且持之以恒,從未間斷過,一直堅持到現在。長期的修煉,使邵逸夫體健神足,身輕如燕,再也不用進補人參了。據說邵逸夫每當外出巡視業務時,都要在行李中帶上一隻小凳子。那梯形的小坐凳,前窄後寬,隻有幾十毫米高。每天清晨,邵逸夫無論身在何地,他都一定要坐在這小凳子上練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也喜歡大談氣功,並即興表演其“功夫”,閃轉騰挪,呼呼生風,頗有些硬功夫功底。

他在影城時,常常是跑上三層樓去看試片,連氣也不喘一下,而跟他一同上樓的易文,年紀要比他輕得多,但跟在後頭卻氣喘噓噓了。

這種神奇的氣功,讓邵逸夫老當益壯,青春永駐。雖然是耄耋之年,卻人老心不老,永遠保持一種年輕活潑的心態,對待生活、工作和商場的競爭。

其實,邵逸夫的“養生之道”並不僅僅是吃野山參和練氣功,他所說的“一曰勤奮工作,二曰笑口常開,三曰每天練功”,其核心就是經常運動、心胸開朗、達觀自如。這對於老年人來說是非常值得借鑒的。

邵逸夫先生又經常指出,飲酒、賭錢和做刺激的事都會影響健康,有損養生之道;而上班工作更是必不可少,因為有助於保持年輕的心態。據“無線”的工作人員透露,“六叔”入主“無線”之後,就一直在上班。他的工作主要就是收看外地電視節目,看到有合他心意的,就立即下令節目采購部聯絡對方,把它買下來。比如當年的台灣電視劇《包青天》就是他堅持要買的。還有人說,邵逸夫特別喜歡看“拳擊比賽”這種帶刺激性的運動項目,他經常讓“無線”的體育組每天都要為他安排。寓工作於娛樂,能讓他每天都心境開朗。

不過前些年,坊間也流傳著邵逸夫先生一些其他的“養生秘訣”,比如說他經常喝新鮮的人乳,吃所謂的“處女棗”,食用什麼神奇的“胎盤素”等等。這些說法,應該是無稽之談。

在香港還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就是說邵逸夫先生很喜歡喝一種“煲湯”。這種湯原來的名字叫做“蜜瓜螺頭雞湯”,後來因為邵逸夫喜歡喝,其他的人也跟著效仿。現在香港市民就把這種湯給改名了,稱之為“爵士湯”。據說這種湯最宜秋季服用,具有滋潤肺腑的作用,還能養生美容。

“爵士湯”的主要材料為:蜜瓜半斤(注意,要挑白皮綠肉蜜瓜,生一點,不要太熟),新鮮海螺肉半斤(如果沒有新鮮的,幹的二兩就夠),老母雞一斤。

輔助佐料為生薑一小片。其做法是用傳統的高深的瓦罐,如果沒有,高深的不鏽鋼鍋也行。先將水燒開(水量超過材料一倍),薑片、螺肉、雞塊放入,大火燒半小時,然後中火兩小時,然後將切成小塊的蜜瓜放入,再中火半小時即可,此時的湯水約為最初水量的一半到五分之二。最後根據口味放入少許的食用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