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全傳25(2 / 3)

邵逸夫這樣從英國榮歸香港之後,“蘇浙旅港同鄉會”為了表示慶賀,特在香港翡翠宮大酒樓,為他榮獲爵士冊封而舉行了隆重而盛大的宴會。

宴會由該會會長徐季良、副會長葉庚年、周忠繼、陳存仁暨常務會董事親自主持。首先由他們向邵逸夫贈送晉爵頌屏;然後,由蘇浙公學榮獲香港第28屆高級女子組國語朗誦冠軍的何曉靜小姐朗讀祝詞。500多人的宴會大廳始終掌聲如潮。大家歡歌笑語、觥籌交錯,為邵逸夫晉爵而慶賀祝福。

繼蘇浙旅港同鄉會的慶祝會之後,邵逸夫的老鄉——“旅港寧波同鄉會”於1974年6月28日晚,又在銅鑼灣利園酒店彩虹廳宴為邵逸夫舉行了隆重的慶典儀式。寧波同鄉會一致認為,邵逸夫晉爵,是香港開埠一百多年來,旅港外省人士獲此勳銜殊榮之第一人,這是全體香港旅港外省人士的光榮,更是寧波同鄉會的無尚的光榮和驕傲。宴會由該會會長李達三致賀詞,並贈送一塊毫光燦燦的銀碟,上書“天爵人爵”四個閃閃發光的大字,贈給邵爵士以示祝賀。

邵逸夫榮膺“爵士”,應該是對他的事業和人生最大的褒獎,讓香港人對他從1957年來港創業之後的致富旅程,不得不產生由衷的敬佩。

自從1957年他五十歲來香港拚搏至今,邵逸夫先生的確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了一條艱辛而輝煌的創業之路。二十多年來,他的“邵氏影城”拍攝影片近千部,獲獎無數,並收購和興建多處戲院和物業,在香港娛樂界獨占鼇頭,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在淡出影壇之後,邵逸夫又出任“無線”電視董事局主席,執掌“無線”大業,並由此開始了“邵氏”物業的多元發展。從此,他又在同行中再次崛起,並一直穩坐香港電視霸主的寶座。1985年,香港《資本》雜誌曾估算,邵逸夫的資金此時已超過了120億港幣。他持有“邵氏公司”百分之七十的股權,持有約百分之三十二香港電視廣播及香港股權。另外,在歐洲、美國和加拿大等地,還擁有大量的私人資產。

當然,這些都是他的“有形”的資產,那麼,他“無形”的資產又有多少呢?這唯怕是連他自己都不清楚的一筆數字。僅以清水灣“邵氏影城”地產一項,就足以讓他腰纏億貫,更不要說影城片庫中,那1000多部拷貝“母片”。

1984年,香港房地產“炒”得最瘋狂的時候,曾有一位地產商前來與邵逸夫洽淡,有意收購“邵氏影城”的地皮。當時邵逸夫開價50億港幣,對方還價30億港幣,最後雙方以40億港幣初步達成協議。對方限定邵逸夫在四十八小時內答複。

當時邵逸夫曾對張徹說:“四十億是筆不少的錢,放在麵前,自然動心。不過,再回過頭去想想,我現在的錢用不完,至少下一代也用不完。四十億是個銀行戶口裏的數字,哪裏用得到,因此我決定不找這個麻煩。”

最後,邵逸夫先生並沒有答複那位地產商。因為他不想做這筆生意。

與此同時,邵逸夫在地產業、銀行業等方麵均有不俗的表現,僅地產一項,就遍布東南亞、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地。他名下的各種公司遍布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有40多家,實在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到1985年以後,他更是老而彌堅,讓他的產業朝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使他左右逢源,立於不敗之地,一直高居香港富豪榜榜首。所以,邵逸夫是當之無愧的成功的商業巨頭。

到了晚年之後,“邵氏公司”那艘那龐大的商業艦隊已經不再需要邵逸夫本人親自掌舵了,他已經退居二線,由他的夫人方逸華和他的兩個兒子、還有他三哥邵山客的兒子在前麵衝鋒陷陣了。這時,他自己所要操心的不再是怎樣去賺錢,而是怎樣去“花錢”,怎樣去把自己的財富如何回報社會,回報祖國和人民。

1985年,又一件傷心的大事,讓邵逸夫受到了刻骨銘心的震動,那就是他的三哥邵山客的去世。1983年,三哥邵山客不幸中風,陷入昏迷狀態,變成了“植物人”,躺在病床上兩年多,直到1985年3月2日才在新加坡逝世,享年88歲。三哥的去世,讓邵逸夫感到極度的痛苦和悲哀。

因為在邵氏兄弟四人當中,邵逸夫與三哥邵山客接觸的時間最長,關係也挺密切。當年,就是他同三哥一道,在新加坡同甘共苦,風雨同舟,赤手空拳打天下的。通過他和三哥兩人三十年的艱苦奮鬥,終於創下“邵氏”在南洋的一番大業。三十年後,邵逸夫雖然與三哥分道揚鑣,來香港接替二哥邵村人,執掌邵氏帥印、創辦“邵氏兄弟”公司,但他對三哥的那份感情卻終生不泯。

對於三哥這種最後的痛苦,邵逸夫幾乎悲痛欲絕。他想到了三十年來,自己同三哥在新加坡的日日夜夜,想到了三哥艱辛而又勤勞的一生,多少往事曆曆在目。如今,三哥已經永遠的離他而去,撒手西歸。雖然留下了一份豐厚的家業,而三哥他自己卻不曾享受過一天。想到這一切,邵逸夫真不由得為三哥而痛心,為人生的短暫、人事的無常而歎息。

三哥的逝世,似乎讓邵逸夫進一步悟出了人生的真諦,理解了人生的價值,更加淡泊錢財,熱心公益。他要趁自己有生之年,把這些“身外之物”捐贈出去。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我的財富取之於民眾,應用回到民眾。” 當年,邵逸夫曾向當時的香港總督尤德爵士提出,他要把自己的錢捐贈給大學和醫院,願得到他的支持。邵逸夫的想法得到了尤德爵士的高度讚揚。

1985年,邵逸夫以“邵氏基金會”的名義,宣布捐獻出1·6億港幣,用於他的“慈善事業”。這其中的7,300萬元用於資助香港的大學和醫院,另外的8,700萬元則捐給香港以外的6所大學,其中包括內地的浙江大學、台灣國際藝術學院及澳門的東亞大學。多年來,邵逸夫捐助超過數以億計的款項,為香港的城市建設、大學教育、醫療設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香港的許多大學都曾得到過邵逸夫先生的捐助,例如香港中文大學的逸夫書院、香港大學的邵逸夫樓、香港城市大學的邵逸夫圖書館等都是邵逸夫先生捐贈的結果。

1986年1月,邵逸夫再次捐出1·206億港元。其中一億元給香港中文大學,1000萬元給浸會學院,1000萬元給仁濟醫院,60萬元給廣安醫院。捐助給香港中文大學的一億元,是用來興建“第四書院”的。興建後的“第四書院”已命名為“逸夫書院”。

1987年1月6日,邵逸夫接受記者采訪,談到這筆捐款時,他說:

“講到培育人才,最緊要的就是要快。尤其是師資,更加刻不容緩。香港人口越來越多,學位有限,後生們求學不易。所以去年我到中文大學,馬臨校長告訴我校內有地,打算建第四學院,可惜未籌到錢。我回去後,同大家商量。一個星期後就告知馬臨校長:我捐一個億。你看,再過幾日,即這個月十二號,中文大學第四學院就會動工了,明年春季落成。第一批六百個學生可以入學,你說我有多麼歡喜呢!”

邵逸夫的這段話,實在是其內心的寫照。他熱衷於教育事業,著眼於培養下一代,這是十分有眼光的。

也就是從1985年開始,邵逸夫每年都要拿出一億元以上的巨額資金捐贈內地,澤惠內地的大中小學,贈款項目已多達幾百項。

1985年,邵逸夫開始向內地捐出第一筆教育款項1億港幣,幫助內地10所大學興建圖書館或科技館。這10所大學是南京大學、南開大學、西北大學、雲南大學、華東師大、華中師大、東北師大、北京師大、浙江師大和西南師大。邵逸夫的捐贈項目重點在內地的師範學校。他說:“培養人才最重要的就是要快,尤其是培養師資刻不容緩,一個先生可以教50個學生,10個教500個,這樣的作用就大了。”

所以,當大陸內地一座接一座的“逸夫館”“逸夫樓”相繼落成的時候,人們應該想到,這是一位老人勤勞創業的結果,更是他愛國熱情的體現。

1987年4月,邵逸夫回到了闊別40年的故鄉浙江寧波後,決定捐款500萬港元,在老家附近的寧波師院內興建一座圖書館。這座同樣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逸夫圖書館”已於1990年10月落成後投入使用。

邵逸夫的捐贈是全方位的,除了對香港、台灣、中國內地及新加坡南洋一帶捐贈外,還對美國的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學院等世界著名的高等學府多次進行無償的捐贈,為此,受到了世界各國社會的關注和讚譽。

美國舊金山(三藩市)為表彰邵逸夫對該市的福利貢獻,特將每年的9月8日命名為“邵逸夫日”。1988年,美國“玫瑰皇後”代表美國舊金山市長艾諾斯,向邵逸夫贈送“九月八日三藩市邵逸夫日”紀念牌及證書,以表彰邵逸夫對該市福利事業的貢獻。

祖國內地為了答謝邵逸夫對發展祖國教育事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1989年1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教委主任的李鐵映,專門致函邵逸夫先生,向他表示最真誠的感謝。

1989年,邵逸夫再次向寧波師院捐贈200萬港元,加上當地政府配套的140萬元人民幣,又為該校建造了一幢“邵逸夫教學樓”;同年,還在該校設立了“逸夫書院獎學金”(1991年改名為“方逸華獎學金”),以獎勵那些學有所成和成績突出的學生。獎金數額為每年3萬元港幣。邵逸夫給寧波師院第三個捐贈項目為“逸夫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捐贈金額800萬港元,當地政府配套500萬元人民幣。

1990年2月21日和22日的香港《大公報》分別撰文報道——

邵逸夫先生從一九八五年向浙江大學贈款興建科學館開始,每年都向內地大學捐贈巨款,發展教育事業。現在贈款項目已遍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受益的學校共有四十七所,捐贈的款額已達四點零二億港元……邵逸夫先生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向十所高校各贈款一千萬港元的工程項目已陸續竣工,投入使用。

上文報道中所指的“十所高校”分別是上海華東師大、雲南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重慶西南師範大學、金華浙江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西安西北大學、天津南開大學、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等。其中的項目分別為圖書館、教學館、科學會堂和科學館。

對邵逸夫的這一係列的捐贈活動,我國政府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和讚揚。1990年5月,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發現了一顆“2899號”行星。中國政府特將此星命名為“邵逸夫星”,並由時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周南先生向邵逸夫頒發“命名證書”。

1990年6月1日,“邵逸夫星”命名證書頒授儀式在清水灣“無線”電視城舉行。周南社長代表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將證書鄭重地頒授予邵逸夫先生。以一個人的名字命名一顆行星,這在我國曆史上,還是不可多見的。邵逸夫先生能獲此殊榮,自然當之無愧。

邵逸夫先生長期熱心內地的教育事業,視教育為立國之本,而他對天津市的教育事業更是情有獨鍾。

1990年8月14日,由邵逸夫先生慷慨捐資興建的天津大學科學圖書館在校內敬業湖畔落成。這座建築由東、西兩部分組成,總建築麵積為11,000平方米。館內有裝置了同步翻譯設施的多功能大型學術報告廳,還有可供國內外專家、學者進行研究工作的學術研究室,並配有一批先進的現代化設備。學校為了銘記邵逸夫先生的功德,把科學圖書館命名為“逸夫樓”。

1990年8月15日,同樣由邵逸夫先生捐資興建的南開大學圖書館——“逸夫樓”宣告落成。這座圖書館總麵積為11,500平方米,館內分為三個區,分別設有工具書、報刊等閱覽廳,文科、外語、古籍線裝書庫及研究室、計算機室、放像室。新館共有1,160個座位,供人們閱覽時使用,使南開大學圖書閱覽席位增加了近一倍。僅天津大學和南開大學這兩座圖書館,邵逸夫先生就捐資高達1000萬元港幣。此外,邵逸夫先生還向南開大學數學所捐贈資金,興建了麵積為11,150平方米的“逸夫樓”。

此外,邵逸夫先生後來還為天津一中、天津市實驗中學、天津市嶽陽道小學等一批中、小學捐資興建了“逸夫樓”,大大改善了這些中、小學校的辦學條件。邵逸夫先生關心天津教育事業所做出的無私奉獻,受到了天津各界人士的高度讚揚,更讓天津市的教育事業在近年內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邵逸夫先生不僅鍾愛天津市的教育事業,同時還為全國許多地方的教育事業捐助了大批的資金,做出了突出貢獻。

截至1992年止,邵逸夫向內地大、中、小學贈款項目已達236個,共計捐款超過6,685億港元。而他這種樂善好施的行為,後來一直在不斷地持續下去。他每年都要拿出一億元以上的巨資,來奉獻他的拳拳赤子之心。現在,在內地的許多地方的校園裏,隨處都能看到以“邵逸夫”命名的建築物。

由於多年來對香港和祖國內地的教育事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1992年,邵逸夫榮任第一批港事顧問成員。

1998年,邵逸夫獲香港特區政府頒發的大紫荊勳章。

1994“邵氏”年報顯示:物業出租收入達2.3億元,而電影放映收入為2924萬元。香港素為藏龍臥虎之地,富商豪賈雲集,但以經營影視而步入香港富豪排行榜前列的惟有邵逸夫一人!

就是這樣的一位富豪,從此情係祖國,把自己與祖國內地的教育事業緊緊地聯係在一起。他希望祖國成千上萬的青年學子能求學有門、早日成才。邵逸夫先生本人並不從事教育事業,但他的心願就是希望青年人能受到更好的、更高學曆的教育,希望祖國的明天會更美好。他明智地認識到千秋大業,教育為本的深刻道理。

在國家教委的協助之下,自1986年至1996年,邵逸夫資助了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教育事業共1000個項目,捐款總額已超過12億港幣。僅以江蘇省為例,邵逸夫就在江蘇省政府的配合之下,在幾十所大、中、小學興建的“逸夫樓”達49座之多,建築總麵積高達13.4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