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佗多年的醫療實踐中,他非常善於區分不同病情和髒腑病位,對症施治。一日,有軍吏二人,俱身熱頭痛,症狀相同,但華佗的處方,卻大不一樣,一用發汗藥,一用瀉下藥,二人頗感奇怪,但服藥後均告痊愈。原來華倫診視後,已知一為表證,用發汗法可解;一為裏熱證,非瀉下難於為治。又有督郵頓某,就醫後自覺病已痊愈,但華佗經切脈卻告誡說:“君疾雖愈,但元氣未複,當靜養以待完全康複,切忌房事,不然,將有性命之慮。”其時,頓妻聞知夫病已經痊愈,便從百裏外趕來看望。當夜,頓某未能慎戒房事,三日後果病發身亡。另一患者徐某,因病臥床,華佗前往探視,徐說:“自昨天請醫針刺胃管後,便咳嗽不止,心煩而不得安臥。”華佗診察後,說:“誤矣,針刺未及胃管,誤中肝髒,若日後飲食漸少,五日後恐不測。”後果如所言而亡。某郡守患疑難症,百醫無效,其子來請華佗,陳述病情,苦求救治。華佗來到病人居室,問訊中言語輕慢,態度狂傲,索酬甚巨,卻不予治療而去,還留書謾罵。郡守原已強忍再三,至此大怒,派人追殺,蹤跡全無。憤怒之下,吐黑血數升,沉屙頓愈。原來這是華佗使用的一種心理療法,利用喜、怒、優、思等情誌活動調理機體,以愈其疾。
華佗對民間治療經驗十分重視,常吸取後加以提煉,以治療一些常見病。當時黃疸病流傳較廣,他花了三年時間對茵陳蒿的藥效作了反複試驗,決定用春三月的茵陳蒿嫩葉施治,救治了許多病人。民間因此而流傳一首歌謠:“三月茵陳四月蒿,傳於後世切記牢,三月茵陳能治病,五月六月當柴燒”。華佗還以溫湯熱敷,治療蠍子螫痛,用青苔煉膏,治療馬蜂螫後的腫痛;用蒜畝大酢治蟲病;用紫蘇治食魚蟹中毒;用白前治咳嗽;用黃精補虛勞。如此等等,既簡便易行,又收效神速。
中年以後,華佗因中原動亂而“遊學徐土”。徐州是江淮重地,有郡、國六,下轄六十二個城、邑,人口二百餘萬,首府為彭城今江蘇徐州)。民間傳說他就住在彭城附近的沛國今江蘇沛縣)。其實華佗的行醫足跡,遍及當時的徐州、豫州、青州、兗州各地。根據他醫案中所及地名查考,大抵是以彭城為中心,東起甘陵今山東臨清)、鹽讀今江蘇鹽城),西到朝歌今河南淇縣),南抵廣陵今江蘇揚州),西南直至譙縣今安徽毫縣),即今江蘇、山東、河南、安徽等省廣大地區,方圓達數百平方公裏。在行醫的同時,為了采藥他還先後到過朝歌、沛國、豐縣今江蘇豐縣)、彭城臥牛山、魯南山區和微山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