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第十三章 陸遜二)
八月,孫權進駐皖口(今安徽懷寧皖水入江處),遣陸遜為大都督、假黃鉞,並派奮武將軍朱桓、綏南將軍全琮為左、右督,各統兵3萬襲擊曹休。時曹休已然發覺,但恥於被騙,自恃兵馬精多,仍與吳軍作戰。雙方戰於石亭(今安徽潛山東北),陸遜自為中部,令朱桓、全琮為左右,大敗魏軍。魏軍敗走,陸遜等督軍追殺,直抵夾石(今安徽桐城北),斬擒魏軍1萬餘人,繳獲牛馬騾驢車乘萬輛,軍資器械無數。曹休殘部幸得賈逵接應,方得生還,但不久便因氣憤發病而死。
陸遜班師,仍回鎮荊州。孫權“令左右以禦蓋覆遜,入出殿門。凡所賜遜,皆禦物上珍,於時莫與為比”。可謂榮寵之極。後回軍西陵。
黃龍元年(229年),陸遜被拜為上大將軍、右都護。同年孫權東巡建業,留太子孫登、皇子及尚書九官等在武昌,讓陸遜輔佐太子,並掌管荊州及豫章三郡事務,主持吳軍國大事。
陸遜為人正直。時建昌候孫慮不務正業。陸遜正色地說:“君候宜勤覽經典以自新益,用此何為”?朱慮懷恨在心,常暗中抵毀陸遜。
陸遜雖身在軍中,但心係國家大事,常上疏發表自己的看法。
當時法律過嚴,陸遜建議寬法待下。便上書說:“臣以為科法嚴峻,下犯者多。頃年以來,將吏罹罪,雖不慎可責,然天下未一,當圖近取,小宜恩貸,以安下情。且世務日興,良能為先,自非奸穢人身,難忍之過,乞複顯用,展其力效。此乃聖王忘過記功,以成王業。昔漢高舍陳平之愆,用其奇略,終建勳祚,功垂千載。夫峻法嚴刑,非帝王之隆業;有罰無怒,非懷遠弘規也”。
黃龍二年(230年)春,孫權欲派軍隊取夷州(今台灣)、朱崖(今廣東徐聞及海南島),曾征求陸遜的意見。陸遜都認為不必,上書說:“臣愚以為四海未定,當須民力,以濟時務。今兵興曆年,見眾損減,陛下憂勞聖慮。忘寢與食,將遠規夷州,以定大事,臣反覆思惟。未見其利,萬裏襲取,風波難測,民易水土,必致疾疫,今驅見眾,經涉不毛,欲益更損,欲利反害。又珠崖絕險,民猶禽獸,得其民不足濟事,無其兵不足虧眾。今江東見眾,自足圖事,但當畜力而後動耳。昔桓王創基,兵不一旅,而開大業。陛下承運,拓定江表。臣聞治亂討逆,須兵為威,農桑衣食,民這本業,而幹戈未戢,民有饑寒。臣愚以為宜育養士民,寬其祖賦,眾克在和,義以勸勇,則河渭可平,九有一統矣”。但孫權仍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兵萬人出兵,雖得不償失,但此舉卻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將台灣納入中國版圖,具有重大的曆史意義。由此可見,陸遜也有他曆史的局限性。
嘉禾元年(232年),陸遜率軍向魏廬江(治六安,今安徽六安東北)進發。魏揚州督都、征東將軍滿寵見吳軍舍船登陸,長驅200裏而來,沒有後續部隊,是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極好機會;主張先把吳軍放進來,然後待機破敵。因此,滿寵沒有急於派兵救援廬江,而是督率精銳部隊在楊宜口(陽泉水和決水彙合處,今安徽霍丘東北)設伏,迎擊吳軍。陸遜探得魏軍動向,遂連夜率部撤退。
嘉禾二年(233年)二月春,遼東公孫淵向吳奉表稱臣,孫權大悅。三月,孫權派使者攜金寶珍貨,赴遼東,封公孫淵為燕王。結果公孫淵認為吳國遙遠,難以長期依靠,將使者殺死。十二月,魏國拜公孫淵為大司馬,封樂浪公。孫權聞後大怒,欲親自帶兵去征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