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雖然在早期活動中初露鋒芒,但並不甚為人知,直到建安末年,吳、蜀爭奪荊州時,他才脫穎而出,成為吳軍一位傑出的後起之秀。荊州地處要衝,曆來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建安十三年(208),曹操與孫劉聯軍為爭奪荊州,進行了著名的赤壁之戰。戰後,劉備劉備占據了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孫權占據了江夏郡和南郡南部。劉備占領荊州大部分地區,既阻礙孫吳勢力向西擴展,又威脅著孫吳側翼的安全,成了孫權的一塊心病。從此,吳、蜀爭奪荊州的糾紛越鬧越大。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八月,蜀前將軍關羽水淹魏七軍,生擒主帥左將軍於禁,乘勝圍攻敗退樊城(今湖北襄樊)的魏征南將軍曹仁,一時威震華夏(參見樊城之戰)。魏王曹操采納丞相司馬司馬懿、曹椽蔣濟的建議,利用劉備拒不歸還所借荊州,吳蜀聯盟出現破裂之隙,派人勸說東吳孫權抄襲關羽後方,並許諾把江南封給孫權。駐軍陸口(今湖北蒲圻西北)的東吳大將呂蒙認為,關羽素懷兼並江南的野心,是對東吳的很大威脅,建議孫權趁機消滅關羽,以解除後患。孫權采納其計。
閏十月,為隱蔽企圖,呂蒙稱病返回建業,途經蕪湖,陸遜前去拜見。陸遜對呂蒙說:“關羽接境,如何遠下,後不當可憂也?”呂蒙說:“誠如來言,然我病篤。”陸遜:“羽矜其驍氣,陵轢於人。始有大功,意驕誌逸,但務北進,未嫌於我,有相聞病,必益無備。今出其不意,自可禽製。下見至尊,宜好為計。”呂蒙大驚,但為不泄露軍機,便說:“羽素勇猛,既難為敵,且已據荊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膽勢益盛,未易圖也”。經此番交談,呂蒙發現陸遜是可用之才。後呂蒙拜見孫權,孫權問誰可以替他在陸口指揮,呂蒙極力推薦陸遜,並說:“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而未有遠名,非羽所忌,無複是過。若用之,當令外自韜隱,內察形便,然後可克”。即拜三十六歲的陸遜為偏將軍右部督,代替呂蒙。
建安二十五年(220)冬,曹丕篡漢稱帝,改元黃初。翌年(221)四月,劉備也在蜀中稱帝。與此同時,孫權移鎮於鄂,改名武昌。陸遜主張延納剛剛返回荊州的士人,以擴大孫吳政權的影響,孫權采用了他的意見。
黃武七年(228年)五月,吳鄱陽太守周魴派人送親筆信給揚州牧曹休,謊稱受到吳王責難,打算棄吳降魏,請求派兵接應。曹休未辨真偽,即率步、騎兵10萬人,去皖城(今安徽潛山)接應。魏明帝曹叡(治晉陽,今太原西南)命大將軍司馬懿率軍向江陵(今湖北江陵);建威將軍賈逵率軍向東關(今安徽含山西南),與曹休相策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