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第九章 誰入曹營二)
孫權所以逼死他,決不隻是因他維護太子的問題,主要症結在於權認為他對其統治已構成威脅。根據當時情況,權所以疑忌和逼死他,約有以下四個原因:
1)他“世江東大族”,從祖康,廬江太守,康子績,鬱林太守,績從子瑁,選曹尚書。他族子凱,建武校尉,凱弟胤,交州刺史。陸績外甥顧邵為丞相顧雍之子,任豫章太守。顧邵子譚為他外甥,任左節度,加奉車都尉。譚弟承,奮威將軍。他外甥姚信,太常。可見他家族姻親甚為顯赫,此為孫權忌他原因之一。
2)呂蒙死後,他一直鎮守武昌,聲望至隆。吳國權要,上自太子登,下至步騭、諸葛瑾、潘浚、朱據等將相都與他交好,特別是他功高震主,為權所畏忌。到孫權統治的後期,三國疆域大致已確定,權對外攻雖不足,守則有餘。即無他,亦可劃江自保,無何重大危險。所以權隻讓他做了幾天丞相,就借立太子事,悄悄地逼死了他。
3)孫權為身後之計,怕嗣主駕馭不了他,所以他等越是擁戴太子和,孫權越疑惑不安。權在逼死他之前,先剪除其親黨。以後孫權雖然立了幼子亮為太子,但挑選的首輔,卻是資望較淺、社會關係比較單薄的僑居大族諸葛恪,就可以說明孫權是不願從陸、顧等枝葉繁茂的江東大族中選擇輔政者的。從史書記載上看,孫權於武多文少的呂蒙、淩統、朱然等病死後,極為哀悼傷懷。可是他不僅逼他致死,並且還追詰他子抗。這不是由於猜忌他,還是什麼呢?
4)還有一個不易被人們發覺的因素,即他為孫策之婿,權最初將策女嫁給他時,當然是為了加強君臣間的關係,但當他功高震主時,這門親事便轉化為雙方關係的不利因素。權的江東基業本來是從兄策手中繼承的,但權對策子並不與己子同樣看待,陳壽即認為權對策子有虧待之處。壽在評曰:“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孫盛還為此替權辯護,認為這樣作,是為了“正名定本,使貴賤殊邈,然後國無陵肆之責,後嗣罔猜忌之嫌”。孫盛這種看法,是迂闊而不切合事實的。權既定孫和為太子,又給孫霸以過分的待遇,使之覬覦太子寶座,還談得上什麼“正名定本,使貴賤殊邈”呢?孫權諸子雖孩提亦封王,而策子卻終身為侯,不是虧待是什麼呢?這一點,連權本人也是不無內疚的。史言:“吳主寢疾,遣太子禱於長沙桓王廟”。權病了,不向其父武烈皇帝堅禱告,卻偏向兄長禱告,正說明權內心隱處也覺得對不住創業的兄長,怕他怪罪,所以才有此舉。權之猜防他,不會與他為策婿毫無關聯。拿權與勾踐相比,正是他識見高超之處。非深知權之為人,固不能道此。
張浪想到“此人雖然功高震主,卻沒有絲毫忤逆犯上的舉動。怪隻怪他他遇到的不是伯樂,如今到了自己帳下怎麼還可能發生這樣的事呢?目前他還隻是自己帳下的一員小將,若是假意時日磨練必會會成為獨當一麵的將才,此番就是他最好的機會!”所以張浪才會選擇他為前去曹營執行此重大的任務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