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第二十九章 司馬懿(2 / 2)

曹操進封魏王後,升任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時司馬懿“每與大謀,輒有奇策”,為曹丕所信任和重用,所以關係一直很好。司馬懿還與陳群、吳質、朱鑠並稱四友。此後,司馬懿更是常謀國事,多出奇策。不久,司馬懿轉為丞相軍司馬。他指出荊州刺史胡修粗暴,南鄉(治南鄉,今河南淅川東南)太守傅方驕奢,都不應駐守邊防,曹操未予重視。

同年六月,劉備繼取漢中後,派孟達、劉封攻占漢中郡東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勢力有所擴展。七月,孫權欲攻合肥,魏軍大部調動淮南防備吳軍。鎮守荊州的蜀前將軍關羽,乘此機會,留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將軍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自率主力北攻荊襄(魏荊州治新野,今河南新野;襄陽郡治襄陽,今湖北襄樊)。圍魏將曹仁,水淹於禁七軍,斬龐德。時樊城守軍僅數千人,城牆因水淹多處崩塌,曹仁曾考慮放棄樊城,被輔助曹仁的汝南太守滿寵所勸止。曹仁決心奮勇抵禦。胡、傅二人果然乘機降蜀。此時,陸渾(今河南嵩縣東北)人孫狼等,亦殺官起兵,響應關羽。關羽聲勢一時“威震華夏”

當時都城在許昌,距樊城很近,曹操感到威脅,為避關羽鋒芒,一度準備遷都河北。司馬懿和曹椽蔣濟及時勸阻:“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於國家大計未有所損,而便遷都,既示敵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孫權、劉備,外親內疏,羽之得意,權所不願也。可喻權所,令掎其後,則樊圍自解”。曹操從其計,孫權果然派呂蒙襲取江陵,關羽被其俘殺。。

此戰的勝利,曹操利用孫、劉爭奪荊州的矛盾,充分運用外交謀略,坐收漁利,不僅挫敗關羽的強大攻勢,解除了樊城之圍,而且也使諸葛亮原定的一路向宛洛、一路出秦川的兩麵鉗擊中原的計劃無法實現。更重要的是破壞孫、劉聯盟,改變了當時的戰略格局,掌握了主動權。

徐晃擊退關羽後,曹操嫌惡荊州及附近百姓,想把他們都遷走。司馬懿認為:“荊楚輕脫,易動難安。關羽新破,諸為惡者藏竄觀望。今徙其善者,既傷其意,將令去者不敢複還”。曹操從之,沒有移民。藏竄逃亡者果然都複出歸化。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朝野危懼,司馬懿管理喪葬諸事,內外肅然。

同年,曹丕即魏王位,司馬懿受封河津亭侯,轉丞相長史。

時孫權率軍向西。朝臣認為樊城、襄陽缺乏糧,不能抵禦吳軍,請召守將曹仁回駐宛城。司馬懿則認為不該放棄二城:“孫權新破關羽,此其欲自結之時也,必不敢為患。襄陽水陸之衝,禦寇要害,不可棄也”。曹丕未依其言,命曹仁放火燒毀二城。後來孫權果然沒有入侵。曹丕悔之不及。

同年,曹丕登皇帝位,史稱魏文帝。由於司馬懿為曹丕“篡漢”出了大力,所以登基後,曹丕任命司馬懿為尚書,不久轉督軍、禦史中丞,封安國鄉侯。

黃初二年(221年),免去督軍官職,升任侍中、尚書右仆射。

黃初三年(222年),和黃初五年(224年),曹丕兩次伐吳,都以司馬懿鎮守許昌,並改封司馬懿為向鄉侯。黃初六年(225年)春二月,轉任撫軍大將軍、假節,領兵五千,加給事中、錄尚書事。司馬懿辭讓,曹丕說:“吾於庶事,以夜繼晝,無須臾寧息。此非以為榮,乃分憂耳”。

同年,曹丕又大興水軍攻吳,仍命司馬懿留守,“內鎮百姓,外供軍資”。臨行,下詔書給司馬懿說:“吾深以後事為念,故以委卿。曹參雖有戰功,而蕭何為重。使吾無西顧之憂,不亦可乎”!後曹丕由廣陵回師洛陽,又下詔對司馬懿說:“吾東,撫軍當總西事;吾西,撫軍當總東事”。於是司馬懿留鎮許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