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第二十九章 司馬懿
龐統道:“主公,召我等前來是否商議該不該留下曹操?”
張浪道:“正是!召諸位前來,正是商議是否留下曹操此人。”
郭家道:“曹操乃曹營統帥,即稱曹營之虎。然司馬懿此人歲不顯山露水,但懷縣一戰也初顯鋒芒,假以時日也是一虎,雖然身在曹營但此人城府頗深,心計極強。正如主公所言,極有可能在曹操死後控製曹營。”
龐統卻不以為然道:“司馬懿縱然有如此心機,但想控製曹營手下千軍萬馬,可能也是難如登天?何況他隻是曹操手下一員大將,而且並無實權,奉孝所言未免太過危言聳聽了?”
張浪見兩人又起了不同意見,也沒有阻止。郭嘉見張浪並沒有說話的意思,便繼續道:“士元,有所不知,司馬懿此人的確有其過人之處,不得不防啊!”
龐統卻想“自己從未聽說過此人名號,若不是懷縣領軍攻城,查點生擒張浪,還真不知道司馬懿的存在,但龐統見郭嘉如此推崇司馬懿,而且郭嘉平時絕隨便誇獎一個人,這司馬懿究竟何許人也?”這時他才不得不認真思考一下。便接著道:“奉孝所言之人,統確實不知。”
郭嘉道:“士元,喜隱居山林、求學四海。而此人雖在曹營,卻一直未得重用,因無戰功又無人舉薦所以隻好默默的等待機會的來臨,能在曹營潛伏這麼久,才是真正的可怕之處!司馬懿其先出自帝高陽之子重黎,為夏官祝融,曆唐、虞、夏、商,世序其職。周朝,以夏官為司馬。其後程柏休父,周宣王時,以世官克平徐方,錫以官族,因而為氏。楚漢間,司馬仰為趙將,與諸侯伐秦。秦亡,立為殷王,都河內。漢以其地為郡,子孫遂以為家。自仰八世,至東漢安帝時,生征西將軍鈞,字叔平。司馬鈞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潁川太守司馬俊,字元異。俊生京兆尹司馬防,字建公。司馬防就是司馬懿的父親,司馬懿為司馬防次子,史書稱他“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南陽太守楊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稱,司馬懿二十歲前,楊俊曾見過他,說他絕非尋常之之;尚書崔琰與司馬懿的兄長司馬朗交好,曾對司馬朗說:“君弟聰亮明允,剛斷英特,非子所及也”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舉他為上計椽。時曹操正任司空,聽到他的名聲後,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職。司馬懿見漢朝國運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風痹病,身體不能起居。曹操不信,派人夜間去刺探消息,司馬懿躺在那裏,一動不動,像真染上風痹一般。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為丞相以後,始用強製手段辟司馬懿為文學掾。曹操對使者說,“若複盤桓,便收之”》)。司馬懿懼之,隻得就職。曹操讓他與太子往來遊處,曆任黃門侍郎、議郎、丞相東曹屬、丞相主薄等職。司馬懿在曹操手下任職,小心謹慎,勤勤懇懇,“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討張魯,司馬懿隨軍。他對曹操說:“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附而遠爭江陵,此機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因此之勢,易為功力。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失時矣。”曹操說:“人苦無足,既得隴右,複欲得蜀”!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龐統道:“如此說來,司馬懿此人絕非泛泛之輩,雖是如此統還是認為以司馬懿現在的官職想要控製曹營,也絕非易事!”
張浪驚道:“奉孝,對司馬懿的分析還是很透徹的嘛!司馬懿此人絕非泛泛之輩”張浪之所以會幫郭嘉說是因為他想到一些更可怕的事,他記得“在建安二十四年(219),當孫權向曹操上表稱臣、慫恿曹操自立為帝。曹操說:“此兒欲踞吾著爐炭上邪!”司馬懿說:“漢運垂終,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權之稱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謙讓者,畏天知命也”。當時曹操手下的門閥官僚擁漢者尚多,為曹操所深忌,而荀彧、崔琰等著名人物都因對曹氏代漢有異議而不得善終。大概司馬懿在這個關鍵問題上早就表示支持曹操,因此曹操才對他由猜忌逐漸轉為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