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永遠忠實於腳下土地的農民企業家賴達雄(5)(3 / 3)

興俊集團開始步入了又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楊興義在同年5月又獲得了國家“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的最高榮譽稱號。

投身扶貧光彩事業

為了在2000年基本解決8000萬人口的溫飽問題,國家製定了《八七扶貧攻堅計劃》。並於1992年開始實施。1994年民營企業家響應國家號召,倡議非公有製經濟人士參與扶貧空間,並以“光彩事業”為自己的行動命名。楊興義在自己富裕起來的時候,十分清楚“財富是責任”。“先富幫後富”,為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是經濟改革的根本原則之一,是先富起來的人應盡的義務,是擁有財富的人應盡的社會責任,也是自己改變貧窮落後家常的夙願。他以扶貧的光彩事業為己任,自願地、真誠地、積極地、持久地投身於扶貧攻堅的光彩事業中。十年如一日,在救災、扶貧、濟困、修路、助學、建校、出版、文物、文藝、競賽、生態建設、公益事業、慈善事業等廣泛領域先後捐資2000餘萬元,對家鄉,對社會作出了力所能及而又巨大的貢獻。他參與扶貧光彩事業的業績,受到人民群眾的讚譽,社會的公認。他當選為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常務理事,是寧夏第一個中國光彩事業獎章獲得者。

改革開放27年來,中國個體私營經濟的出現和發展,經曆了一個有限製到逐步放開的漸近過程,其地位由公有製經濟的必要補充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用工由允許請幫手、帶徒弟到完全放開雇工,經營範圍由允許閑散勞動力從事修理、服務和手工業等個體勞動到鼓勵發展和私營經濟,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壟斷行業。中國個體私營經濟的壯大,已成為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對繁榮城鄉經濟,增加財政收入,擴大社會就業,改善人民生活,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發展等多方麵作出了重大貢獻。

同一個楊興義,在改革開放前後同樣奮鬥,但結局卻不一樣,天壤之別。在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他務過農,做過工,當過社隊幹部,工廠廠長,在任何崗位上都認真負責,兢兢業業,勤奮工作,有所作為。雖然長期艱苦奮鬥,仍不能擺脫貧困。原因在於沒完沒了的階級鬥爭和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計劃經濟體製。1978年底起步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時代,為楊興義創造了成就事業、脫貧致富的絕佳環境和機遇。他對改革開放、市場經濟情有獨鍾,悟性好、見識快、看得遠,在1980年毅然自己打破拿了20多年的鐵飯碗,主動棄“官”經商,走向市場。從此,他義無反顧地沿著改革開放的道路,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中,開始解放自己,創造自己,創造事業的新長征,而且還在繼續遠征著。他在改革開放中,敢想,敢闖,敢幹,敢為人先。但開拓者、先行者,往往舉步艱難,道路坎坷。他緊跟改革開放的進程和改革開放的政策,曆經磨難,百折不撓,艱苦奮鬥,一次又一次戰勝缺資金、少技術、乏人才、沒經驗的困境,一次又一次衝破傳統思想、習慣勢力和舊體製的重重包圍,從而一次又一次地取得創業再創業的成功,使自己後半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變化,貧窮農民變成了萬萬富翁。這就是楊興義的創業史,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一個縮影。

事業未盡,楊興義奮鬥不止!

選編於魏世成為楊少青著《漢子楊興義》寫的序

(寧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

短評:生存環境既可扼殺生命,也能曆練人的品格。“苦瘠甲天下”的寧夏西海固給予楊興義的無疑是後者。細細探究楊興義的每一步決策,說他有“草枯鷹眼疾”的敏銳,似乎評價過高了點;但如果說他具有“人生難得幾回搏”的膽略,應該是比較貼切的。不服輸、敢想、更敢幹的精神性格,一直支撐著他步步前行。人是要有點精神的,大凡想要成功者更不可缺乏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