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往事如歌 第4章童年往事
很多在童年裏的感覺,在成人之後都會飛灰煙滅。童年離我越來越遠,這隻是在職場的感覺,自退休後感覺卻不同。如果有人問我:“最近兩天,每餐吃的什麼菜?”我可能答不上來。但回憶童年往事,卻記憶猶新。
我的童年是歡樂的,雖然家窮,但懵懂不知愁滋味。我家最初是住在城南善門口。母親在世時,我曾回憶老屋左鄰住著一個私塾先生,右舍住著一位姓傅的人家,院內還有一條大黃狗,某日黃狗生了許多崽崽,後來是這位姓傅的人將狗崽子用麻袋裝著送出去的。母親說:“有這回事,那時你還隻有三歲多。”因此我才知道小孩長到三歲多就記事了。我記得首次照鏡子,看到鏡中的我,就用手去鏡子後麵摸,怎麼摸也摸不著自己,回想起來十分有趣。
我六歲發蒙讀書,是在鼇山廟小學,後改為裏仁坡完小。當時廟內還有菩薩,不久就撤掉了。每天上學都要經過城南福音堂,福音堂是基督教,現在還保存完好,那時墻壁上還嵌著幾幅白底黑字的箴言。每天上學途中會不經意地看一遍,至今我還能背出其中一幅:“主的話腳前燈是我路上的光。”沒有標點,孩提時不知其意,現在理解應該是說:“天主啊!你的話像一盞明燈在照耀著我前進啊!”此時我才體會到,幼時能熟記的東西可以至老不忘。為什麼大人要小孩背唐詩,培養形象思維呢?因為小孩有這個記憶能力。即算當時不知甚解,長大以後便會心領神會。遺憾的是,我的父母都是白丁,且不能耳濡目染唐宋遺風。家道貧寒,父母忙於生計,無暇管我,順其自然。殊不知順其自然的結果是使我的玩心像野馬一樣奔騰,與兒時夥伴在一起打彈子,滾鐵圈,玩洋菩薩,打玩架……每天玩得不亦樂乎。有時連家庭作業也忘記做,班上成績優異者大多是女生。在玩耍中我也玩出了名堂,比如:玩“洋菩薩”,上麵繪有古代人物圖像,而且都是成套的。《水滸》108將,我都能叫出渾名。如宋江叫“及時雨”,李逵叫“黑旋風”……京劇臉譜圖像,基本上都能識別名字,正如一句現代京劇唱詞:
藍臉的竇爾墩盜禦馬,
紅臉的關公戰長沙。
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
黑臉的張飛叫喳喳……
同時還喜歡聽評書,長沙彈詞的活化石——彭延昆,那時懷抱月琴在露天坪裏講書,每天晚上納涼,我就經常去聽,反正小孩不占座位,蹲著旁聽又不花錢。同時還喜歡看小人書,一分錢可看兩本。對於古代曆史,我就是從小人書入門的。我家附近有家勞動劇院,專演湘劇,路過時經常在門縫裏看,有時邀上幾個要好的小學同學一起去看,手中有錢就買學生票,無錢就打溜票。可以說:市湘劇團的主要演員我個個認識,但他們卻不認識我。由於從小受到湘劇的熏陶,所以對傳統湘劇情有獨鍾。退休後想尋湘劇看,也很難找到了,想買湘劇影碟,也如大海撈針。如今湘劇不景氣,我想就是缺少像我這樣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