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約翰·梅·凱恩斯:國家資本主義的設計師(1 / 2)

約翰·梅·凱恩斯,(1883~1946年)出身於劍橋城的一個書香門第。他的父親是劍橋大學的研究員,曾著有《形式邏輯》、《政治經濟學的範圍和方法》等書。他的母親畢業於劍橋大學的女子學院,曾擔任過劍橋市的參議員和市長,事業有成。小時的凱恩斯瘦小嬌弱,聰慧活潑。1897年獲伊頓公學的獎學金。他在這所貴族式的學校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多次獲學校的數學獎金,文學和曆史也為他所喜好,發表了不少文章。1902年他考進劍橋大學的皇家學院時已富才名,曾擔任學生會的主席。這一時期,他對政治顯示出濃厚的興趣,是個能言善辯、尖銳潑辣的演說家。參加數學優等生考試的成績竟不理想,他終於選擇了仕途之路。

在第四個學年,為了應付文官的考試,凱恩斯開始正式學習經濟學。他聽了一個學年的經濟學界的大師馬歇爾開設的專題講座。1906年的文官考試,凱恩斯高中第二,實在為他及家人所料不及。在應考的各門科目中,經濟學竟得分最低。

這倒不是因為他的經濟學知識差,而是因為他從未全麵係統地學習這門課程,不能或不願按照通常的標準答案回答問題。

財政部隻有一名空缺,且為第一名奪走,凱恩斯隻好到印度事務部任職。在印度部工作雖不足兩年,卻使他獲得了有關政府機構活動的豐富知識,特別是學會了從行政官員的角度看待經濟問題,為他以後的成就奠定了基礎。

為了獲得研究員的資格,1908年7月,凱恩斯回到劍橋大學做經濟學講師。第二年他的研究員論文獲得通過(1921年這篇論文以《概率論》的名義出版)。1909年,他的第一篇經濟著述《指數編製方法》獲亞當·斯密獎,他作為經濟學者初露頭角。

由於馬歇爾大師的推薦,1911年凱恩斯擔任了《經濟學雜誌》的主編(1937年患病後仍負責重要文章的編審工作)。

他仍對印度問題懷有興趣,先後撰寫了《論印度最近的經濟發展》和《印度的通貨及財政》等論文。此時印度的經濟問題日益嚴重,新近成立的皇家印度通貨及財政委員會聘請凱恩斯擔任委員。凱恩斯提出在印度設立國家銀行的建議,以便加強對印度的控製,此種主張受到馬歇爾的高度評價。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凱恩斯匆匆到財政部應召,對戰時財政提供谘詢,並發表了兩篇論戰時金融的文章。

1915年1月,他正式到財政部任職,負責有關國際金融的業務。他草擬了協約國戰時公債體製、戰債使用管理辦法、協約國貸款與英國國內經濟及物資供應協調辦法等文件。他的目標是將有限的資源在協約國之間進行合理分配,而不是製定各協約國互相承擔義務的規章。在戰後他仍然堅持這種主張。

1919年,凱恩斯作為英國財政大臣的代表參加了戰勝國分贓的巴黎和會。但是,在德國的賠償問題上,他與和會發生了根本分歧。他反對對德國製定苛刻的賠償條款,鬥爭無效,憤而辭職。回國後,他在劍橋大學開辦了一個講座:論和約的經濟意義。這門課吸引了不少學生,教室被擠得滿滿的。當年年底,他將講義整理成《和約的經濟後果》一書正式出版。

此書立刻引起轟動,盡管有人嚴厲抨擊,卻逐漸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成為英法“綏靖政策”的理論基礎,也為希特勒一再引申發揮。凱恩斯終於一舉成名。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英國從頂峰跌落的轉折點。英國雖然在戰場上獲勝,卻從債權國變為債務國,經濟上開始一蹶不振。在兩次大戰間的大約20年的時間裏,除兩、三個年頭有過短暫繁榮外,經濟長期蕭條,投資不足,失業率居高不下;而居於統治地位的經濟理論仍然是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可以“自動調節”的傳統信條,政府對此無能為力。凱恩斯敏銳地覺察到這種理論的缺陷,試圖尋找解決危機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