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清代(7)(3 / 3)

馬元章聰慧有智,學識淵博,洞悉世情,與回族上層人物寧夏馬福祥、青海馬麟、甘肅馬國仁及哈密王沙湖索特等交往密切,在西北民族宗教界具有重要影響。除攻讀伊斯蘭經典及聖訓外。博覽諸子百家,對漢文化研究了解深刻,為中國伊斯蘭教各教派教主中精通中、阿文且有論著的重要人物之一。著有《省己格言》、《鑒古訓》、《道統論》等,宣教遵循馬明心的宗旨外,接受劉介廉思想,強調兼用漢文宣傳教義,以儒家學說解釋宣揚伊斯蘭教,疏導教民改變盲目遵行“束赫達依”的道路,不能為“舍西德”(殉教)而“舍西德”。強調朝拱北,不等於朝天房;窮人不能朝天房,應隆重“古爾邦”節。他反對尊人不尊經的脫軌錯誤,積極結交漢民鄉紳與各教派頭人,倡導民族團結和教派團結。經其20餘年不懈努力,哲赫忍耶教權製度得以鞏固發展,進人馬明心、馬化龍之後的第三次全盛期。主持修建拱北9處,道堂7處,建山莊21處,有土地2萬餘畝。騾馬牛駝千餘,商行、店鋪數十處,資金雄厚。強調道堂財產為公產,隻用於宗教事業,任何人不得占為己有。

民國幾年(1920年)古曆十月八日,在海原大地震中遇難西吉,葬張家川宣化崗拱北。天水進士任承允為其所撰墓碑稱:“道高學富,自立一宗,久之遐邇推崇,德風所被,鹹稱為善人。……匪第經典淹貫,而救民輔世,尤緣飾以儒術。國變後,河山舉目麥黍.哀歌慷慨,上書中樞,以崇禮教,正人心”;“名傾朝野,功獲桑梓”:“無論回民漢民均不能忘,爭欲稱頌功德”。

參閱《張家川縣誌》;

馬通等《甘肅回族人物》

馬福祿

馬福祿(1854—1900年)字壽三,回族,河州(今f臨夏)人。抗擊八國聯軍名將。父千齡,曾參加同治年問河州回民反清鬥爭,隨馬占鼇降清,委以藍翎都司職。

幼年人塾就讀。稍長,棄文從武,專習弓箭刀劍之術。光緒二年(1876年)中武舉人。光緒六年(1880年)中武進士,留京侍衛。後歸裏。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青海循化少數民族舉事反清,河州鎮(今臨夏市)總兵湯彥和全軍潰敗於雙城,固原提督雷正綰被圍困於河州城內。時居家務農的福祿受陝甘總督楊昌浚之命,募兵成立安寧營,任管帶,隨蘭州道黃雲等從北路進兵河州,反清義軍遂被鎮壓。福祿辦理河州“善後”,因功升總兵。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清廷征調新疆喀什噶爾提督董福祥率甘軍入京,福祿隨董統領之“簡練軍”駐防山海關、永平府及薊州等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隨董福祥人衛京師,率騎兵駐紮安定門。是年農曆5月22日,英國海軍司令西摩爾率數千名侵略軍由天津進逼廊坊。福祿奉命前往禦敵,午時至廊坊,遂令騎兵設伏,步兵分兩翼以待。交戰後,伏兵盡起,兩翼包抄,福祿揮精兵闖入敵陣喋血相搏,激戰多時,敵軍死傷慘重,乘火車逃回天津,為庚子之役第一惡戰。26日,奉命進京防守正陽門(原前門)城樓。侵略軍以英使館為基地,在城前設十道柵欄,逼正陽門,欲奪製高點。福祿令其弟馬福祥率眾攻柵,惡戰3日,奪2柵;又自督戰,數日連奪7柵,隻剩一柵未下。至6月6日夜,忽降大雨,侵略軍乘機反撲,攻占正陽門城樓。他親率精兵殺人敵陣,斃敵百餘,大呼躍柵,忽一飛彈自口射入,壯烈殉國,時年46歲。從弟福貴、福宣、福恒、福全和侄子耀圖、兆圖及百餘名各族將士亦陣亡。

葬北京阜城門外三裏河清真寺側回民公墓。1955年冬,周恩來總理征得其子馬鴻賓同意,將屍骨運回臨夏安葬。

“庚子之役,縱暴民而起國釁,貽笑於天下。戰而敗,敗而走,辱國孰甚焉!福祿武人也,殉國不敢愛其死,豈非吾隴民族之光乎?”

參閱《清史稿》卷495;

張維《甘肅人物誌》

安維峻

安維峻(1854—1925年).字小陸,字曉峰,又號渭襟。秦安人。清末“鐵禦史”,學者,詩人。

幼家境貧寒,16歲後方專一讀書,但刻苦自勵,學問超群。光緒元年(1875年)中陝甘分闈後甘肅第一次鄉試舉人第一。光緒六年(1880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光緒九年(1883年),改授編修。因生性耿直,不阿權貴,仕途坎坷。光緒十九年(1893年)任都察院福建道監察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