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福祥(1839—1908年)字星五,環縣毛井鄉王朝山(清時屬固原州)人。清末西北名將。父世猷,為當地哥老會首領。
福祥少年家境中落,讀書未竟。青年後放蕩無羈,往來於幫會.網羅俠勇,效法綠林,喜好論兵結寨。
同治初爆發陝甘回民反清鬥爭,福祥與同郡張俊集鄉人以衛鄉裏。後因不滿官府腐敗聚眾起事,被安化縣把總王藹臣捕獲.酷刑摧殘,棄於荒郊,為一老嫗所救,癔後舉義旗於安化。同治三年(1864年)二月,受環縣縣令翁健之邀,防守環縣城。後倒戈反清,明確提出“反清抗暴,保衛家鄉,有飯同吃,有難同受,有福同享,有禍同當”綱領,聯絡回民軍和撚軍,共同抗擊清軍。同治四年(1865年)七月,清軍進攻金積堡,率部配合回民作戰,大敗清軍。翌年四月,率部克複環縣、慶陽等地,並向曲子、合水、元城、保安等地發展。十二月,攻取東華池、林鎮,擁兵數萬。同治六年(1867年)春.與回民軍的聯合抗清勢力波及陝甘10餘州縣,自稱“陝甘自衛總團大元帥”。翌年正月攻懷遠,擊殺清軍總兵文星明,乘勝攻入榆林府,又攻破神木。自設工廠製造武器,軍需供給,由地方按“貧富”分擔,轄區內實行兵農合一製。
同治七年(1868年)十二月,因兵敗投降清軍劉鬆山部。
降清後被委以前敵指揮,授五品軍功;部隊精簡為“董字三營”。同治九年(1870年),劉鬆山被回軍所殺,其侄劉錦棠接統所部湘軍,福祥輔佐,繼續圍剿回民反清軍。
同治十一年(1872年)率部進軍河州,繼而進剿西寧,以功擢升提督。獎花翎頂帶。
光緒二年(1876年)二月,率部隨左宗棠進軍新疆,反擊阿古柏侵略勢力,收複國土。首戰北疆,收複烏魯木齊,又乘勝攻取瑪納斯城,作戰中受傷。光緒三年(1877年),率甘軍翻越天山,行軍1200多裏,於四月攻占達阪城,殺敵2000有餘,俘獲甚眾。接著收複托克遜城,被裹脅的2萬餘眾投降。五月,阿古柏被部下所殺,白彥虎向俄境逃亡。八月,清軍追殲南疆南路敵軍,董軍任先鋒,連下喀喇沙爾、庫車、阿克蘇、烏什等東四城後,越過人跡罕至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又收複了喀什噶爾、英吉沙爾、葉爾羌以及和闐等西四城。
“由是董軍名震西域”。沙俄扶植白彥虎殘部不斷竄擾邊境,董軍駐守喀什噶爾屢殲入侵之敵。光緒五年(1878年),敵部3000餘人入侵襲擾,董軍急馳三百餘裏,敵2000多人幾被全殲。光緒十二年(1886年),授阿克蘇總兵,後擢喀什噶爾提督。又調任烏魯木齊提督,不久,晉尚書銜。西征及駐守新疆19年,修水利,開墾屯田,整修道路,受時譽好評。
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清軍敗,福祥奉命率甘軍萬餘人人衛京城。次年,河州、湟中等地又爆發回族和撒拉族的反清鬥爭,奉命率部征剿,因功晉升太子少保,加騎都尉世職,調任甘肅提督,節製陝甘軍馬。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又奉詔率甘軍入京,所部甘軍編入武衛軍,成為北洋三軍之一,深為主政大臣榮祿倚重。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義和團”運動爆發,奉調由南苑開駐北京,入永定門,遇日本使署書記杉山彬,即命營官刺死。5月20日,奉命率甘軍配合義和團向入侵廊坊車站敵軍發起進攻,殺傷50多人,迫使侵略軍潰逃天津。5月23日,德國公使克林德又向巡邏的清軍挑釁,福祥即命還擊,當場將克林德擊斃。5月24日,率領武衛軍與義和團圍攻東交民巷使館區,燒毀比、奧、荷、意四國使館。7月19日,八國聯軍自通州逼京師,福祥率部於廣渠門一帶與敵拚殺.擊斃俄軍團長安寧科夫。7月20日北京陷落,慈禧太後西逃.福祥充當隨扈大臣。
清廷與八國聯軍議和,列強堅欲誅福祥,李鴻章日:“彼綰西陲軍寄久,慮激回變,當緩圖之”,乃奪職禁錮於家。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正月,上書朝廷,以“未能盡晚年之忠誠,無以報朝廷為憾”。遺囑將儲銀40萬兩上交以充國幣。卒。時年70歲。葬固原南鄉十裏墩。
參閱《清史稿》卷455;
《慶陽地區誌》
馬萬福
馬萬福(1849—1934年)經名努海,字子西,東鄉族。東鄉縣果園鄉果園村人,故俗稱“果園哈智”或“馬果園”。中國伊斯蘭教伊黑瓦尼派創始人。
出身伊斯蘭宗教世家。自幼聰慧有善行,6歲時即能熟讀《古蘭經》,13歲在東鄉紅崖、瓦裏家等清真寺念經時,受到普遍讚譽。22歲時開始收徒講學,成為北莊門宦一位年青阿訇。光緒十四年(1888年),赴麥加朝覲。在阿拉伯,入麥加著名學者海力夕巴式的道堂學習5年,接受該教派全部教義,深受伊黑瓦尼影響,棄門宦而改宗“艾海裏·遜奈”(遵經派)。光緒十八年(1892年),學成回國,從海路入廣州,經湖南至湖北老河口一帶,受當地穆斯林挽留,在老河口講學,傳播伊黑瓦尼即新教教義。一年後返回東鄉,獲廩生馬會三支持,憑經立教,在阿拉伯文經典中摘錄編纂成《布華裏咱德經》公開提出伊黑瓦尼十條綱領,俗稱“果園十條”。他又多次揭露清廷強迫婦女裹腳、男子留辮子等民族壓迫行為,力主放足剪辮。其上述主張得到河州八坊千伊三、唐汪川乃比、韓則嶺阿訇支持,諸人分散各地,廣為聯絡宣傳,勸說穆斯林信眾皈依伊黑瓦尼,包括馬會三在內的十名力主新教的阿訇被時人稱為“新教十大阿訇”。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他參加河湟地區穆斯林武裝反清鬥爭.失敗後避難靜寧,後到河州莫尼溝何家及河州南關清真寺講經,聲譽日隆,追隨者大增,遂自成一派,稱“伊黑瓦尼”。他創立新教的活動受其他教派排擠,被控於朝廷,受到朝廷幹涉,被迫離開原籍前往陝西安康開學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