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發動鴉片戰爭,進兵浙江,兩江總督裕謙殉難寧波,鑒繼任兩江總督。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十月,至蘇州部署防務,與提督陳化成赴上海,至寶山查看各海口,督促修繕炮台,增置火炮,沿海要害處築土塘為掩體,駐四營居中策應。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四月,英軍攻陷乍浦,兵臨吳淞口。五月,敵艦70餘艘來攻,鑒與陳化成督戰抗擊,擊沉敵艦3艘,但西炮台及江麵戰艦皆被毀。敵用小舟載兵由小沙背登陸,守兵潰敗,陳化成戰死。鑒退守嘉定、寶山,上海失陷,鑒又退至昆山,收集潰兵。六月,敵乘潮漲,沿長江而上。鑒再退京口,又退守南京,敵相繼攻陷鎮江、京口,直抵南京下關。鑒以不可再戰,連續上疏朝廷請求議和。朝廷派耆英、伊裏布至江蘇,會同鑒處理抗英事宜。7月,清廷以耆英為代表,與英軍議和,簽訂南京條約,鑒以地方官參與議和。9月,以貽誤封疆罪被撤職逮捕,定死刑。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獲釋,命赴河南中牟河工效力,後曆河南按察使。
鹹豐五年(1855年)因病辭官歸裏。鹹豐八年(1858年)四月病逝於故裏紅崖山莊(今武威城南牛家花園),終年73歲。
“鑒深得河南民心,前勸捐中牟大工,得錢二百萬緡,至是集軍餉複及百萬”。
參閱《清史稿》卷371;
《武威市誌》
馬疏
馬疏(1789—1853年)字經帷,號南園,安定(今定西縣)人。清代隴右學者、詩人。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改任陝西府穀知縣。縣境界蒙古,多積案,或有數十年未定案件,株連眾多。疏至縣,盡為剖斷,以致飲食不顧,常就公案鋪啜,訟者皆核實結案而去。蒙族首領感激,贈以名馬、酥酪,皆退卻不受。在任政簡刑清。有涉訟者諭之以義,輒常使雙方言和罷去。後曆任雒南、富平、鹹寧知縣,所到皆有惠政。後以父喪丁憂歸裏,不複出仕。主講本縣書院,文風大振。又主講蘭州五泉書院,遠近士子紛紛從學,門下登科第者甚眾。常與其師張澍研究學問,並校訂澍《養素堂文集》。
疏事親孝,而敬兄文園如父,以詩歌相娛樂,著《花萼唱和集》。
其為文樸茂,通事理,詩亦如之。所著《日損益齋文集》8卷、《古今體詩》18卷行世。其詩如《登南山謁奎星樓》:“南嶺形勝登臨壯,新霽郊原禾黍秋。二水波瀾環處聚,千家門巷望中收。驚人難得謝公句,懷古空貽湛輩羞。卻憶三年逢再會,老來歲月去如流。”卒後。陝西雒南等縣祀於名宦祠。
參閱張維《甘肅人物誌》;
《定西縣誌》
牛樹梅
牛樹梅(1799—1882年)字雪樵,通渭人。清代循吏。
父作麟,為諸生,艱苦力學而宗程、朱理學。論學以孝、悌、誠、信為本,以道心為命根,以知行必交相長進,而行尤為重要:論處世要在修身,修身則道不失於己;論治心謂當知義命,義盡其不可懈之己,命聽於不可知之天。為湘鄉曾國藩稱賞,以為其真摯堅忍.乃近世講學家所不及。
樹梅承父學,又善屬文。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中進士,授四川彰明知縣,以不擾民為治。決獄明慎,民間疾苦無不明了,深受民人愛戴。鄰縣江油匪徒何遠富糾眾劫中壩場,地與彰明太平場相近。樹梅率民團禦之,匪言我不踐彰明一草一木也。及官軍擊散匪徒,遠富匿下莊白鶴洞,憑險抗拒。遙呼EI:“須牛青天來,吾即出。”樹梅至,果自縛出。擢樹梅茂州知州,不久,署理寧遠知府(治今西昌市)。地震,全城陷沒,死傷甚眾。樹梅壓埋土中,獲生。蜀人謂天留牛青天以勸善。樹梅自愧不能護民,益自勵,賑恤災民不遺餘力.並捐俸銀1500兩,民更為愛戴。父逝以丁憂離職。
鹹豐三年(1853年),尚書徐澤醇薦其樸誠廉幹,詔命參議陝甘總督舒興阿軍事。八年(1858年),湖廣總督官文又薦為循良第一。同治元年(1862年),受四川總督駱秉璋舉薦,擢四川按察使。百姓喜相告曰:“牛青天再至矣!”三年(1864年),詔入京,以老病辭不出,主講成都錦江書院。訓諸生敦品勵學,成就甚眾。光緒初.歸裏,卒,年84歲。四川士民送挽聯雲:“巴蜀頌名臣,斯人不負蒼生望;關西傳道統,夫子堪稱漢儒賢。”
“樹梅學以誠敬為宗,生平踐履躬行,而器識豁爽,不為門戶異同之見”。著有《省齋全集》、《聞善錄》、《渭葉文存》;又編輯其父作麟之言為《牛氏家言》,均刊行於世。
子瑗,光緒庚寅年(1890年)進士,曆官四川綏定(治今四川省達縣)知府。
參閱《清史稿》卷479;
張維《甘肅人物誌》;《通渭縣誌》
李銘漢
李銘漢(1809—1891年)字雲章,武威人。清末隴上學者,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