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清代(5)(2 / 3)

澍所作《人才論》略日:“何古之人之多才也。遺之大而不懼,投之艱而能堪。其恢恢乎遊刃有餘,綽綽乎展足不蹶。是豈鹵莽以將事,徼幸以成功哉?自其始,不移於物,不滑其真。凡兵農禮樂,工虞水火,元不旭曆銳艱以求造乎其極精;而又養之以三物六行,以固其根本。是其所學者正,而其德裕也。學正,則不為縱橫捭闔之術;德裕,則不為容悅檢波之行。當其伏處衡茅,不求聞達,粥粥若無能者。一旦應征聘而出,典章若素諳,政事若熟習;舉而措之,有旋乾轉坤之力。而無雷震風動之跡,天下晏然如委裘也。即或時事艱虞,外患兵戎,內變肘掖,群疑滿腹,首施兩端,而獨不動聲色,鎮靜如常,摧強寇於談笑,消讒謗於無形,宗社苞桑,茅擔鳧藻。若是者,得不謂之才乎哉?然其人固未嚐以才自銜也,小心謹慎,鞠躬盡瘁,曰:‘吾以奉吾職耳’。後之人歎羨而愛慕之,以為才之兼於人也,烏知其學之者為何事。德之積於其躬者,一發而攸往鹹利,豈臨事周章以襲取之者乎?”

參閱《清史稿》卷486;

張維《甘肅人物誌》

朱貴

朱貴(1778—1842年)字黻(fu服)堂,一字君山,臨夏人。清代民族英雄。祖籍金陵(今南京)。祖父朱仲,駐循化營,官至把總。父朱顯光為騎兵,作戰傷殘。

貴出身行伍之家,17歲中循化武秀才。嘉慶五年(1800年)出征四川,後轉戰西北各地,勇冠三軍,屢立戰功,升涼州守備。道光初,隨楊遇春征戰有功,擢遊擊,後調西安營參將,察漢托洛亥副將。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任浙江金華協副將。時值鴉片戰爭爆發,英軍由舟山群島進犯,連陷浙江定海、鎮海、寧波三鎮,並謀攻奉化、慈溪諸城。皇侄奕經駐浙督師,貴率陝甘軍900餘名前往參戰。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正月二十七日,為收複失地,參讚文尉大營(即司令部)駐長溪嶺,貴奉命率陝甘軍駐離大營十餘裏之慈溪要衝大寶山,為主力前鋒,同駐慈溪城張應雲部、大寶山左側劉天寶部形成犄角之勢,迎擊英軍。二月初四日,英軍2000人乘勝登陸,直逼大寶山。貴手揮大旗,率部迎戰,奮勇殺敵,兵士無不以一當百,自辰至申,饑不得食,誓死格鬥,斃敵400餘人。戰方酣,敵複增兵數千,分道繞山後,英艦三艘自丈亭江至太平橋,直逼山下.炮火猛射,營帳起火,烈煙通天。長溪嶺大營驚潰,貴軍腹背受敵。貴縱馬衝鋒陷陣,連殺數十名英軍,身中兩彈,馬倒斃。貴忍痛躍起,奪敵手中長矛,與敵拚搏,又中一彈,以身殉國。次子朱昭南以身障父,奮勇搏鬥,同時陣亡。四子朱韋南亦在衝殺中陣亡。幼子朱共南身負三傷,死而複蘇。部下遊擊黃泰、守備徐宦、陳芝蘭、浙江候補知縣顏履敬等及士兵300餘人殉國。

朝廷下詔嘉褒其英勇,依總兵賜恤,給予騎都尉世襲之職,子廷瑞襲職。昭南賜予雲騎尉世職。其忠骨由朱共南護歸河州,葬於城東(今臨夏市折橋鄉慈王村)。貴故居改為“朱貴祠”(今臨夏市抬頭巷內),巷口立牌坊,有道光帝書“忠孝雙全”匾額。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三月立《朱貴神道碑》(現存II缶夏州博物館)。

同年,慈溪民眾於大寶山西麓建“高節祠”,一名“慈郭廟”,俗稱“朱貴祠”。林則徐題寫“忠規孝矩”匾額。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禮部侍郎吳鍾駿撰寫《慈郭廟碑記》及《大寶山武顯朱將軍廟碑》,誌其忠勇事跡。《慈溪縣誌》以“桓桓將軍兮,有毅其雄;捐軀捍患兮,子孝臣忠;民命苦保兮,翊此城墉;媲貅擁列兮,風附雲從;參旗並鉞兮,驅電乘虹”的頌辭褒揚貴及其部屬。

參閱《清史稿》卷372;

《臨夏州誌》

牛鑒

牛鑒(1785—1858年)字鏡堂,號雪樵。武威人。清代重臣。

嘉慶十八年(1873年)中舉人,次年以進士第七名選翰林院庶吉士,後授編修。遷禦史、給事中。道光十一年(1831年)出為雲南糧儲道。後曆任山東按察使、順天府尹,調任陝西布政使,與巡撫不合,以病辭歸。道光十八年(1838年)授任江蘇布政使,署理巡撫。

道光十九年(1837年)調任河南巡撫。任內整頓吏治,停止攤捐,籌銀20萬兩補貼15個貧縣,組織民力修築沁河堤,疏浚衛河,政績突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黃河決口,水圍河南省城,鑒盡力賑濟災民,率吏民同心堵水護城。城垣塌陷10餘處,吏民以磚石壘壩,用粗繩係大船以阻水勢。鑒晝夜現場指揮.吏民感奮.齊心抗洪。情勢危急時,河道總督文衝上奏朝廷,以為省城地勢低濕不可居,提出遷移省城。鑒上疏爭辯道:“一月以來,困守危城,幸保無虞者,實由人心維係。若一聞遷徙,各自逃生,誰與防守?恐遷徙未及,水已灌城,變生俄頃,奸民乘機搶掠,法令不行,情狀不堪設想。節交白露,水將漸消,唯有殫血誠,堅忍守禦,但得料物應手,自可化險為平。”朝廷命大學士王鼎、侍郎慧成巡視災情,與鑒聯名上奏,稱省城可守不可遷,決口可堵不可漫。文衝被撤職。吏民守城信心倍增,修繕加固堤壩,堅持60餘日,水漸退。又興工堵塞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