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清代(1)(3 / 3)

後返保寧,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病甚乞休,命太醫前往診視。次年8月15日病卒,贈太子太保,賜祭葬,諡忠勇。康熙禦製祭文略日:“爾王進寶才兼謀勇,誌矢精誠,銳氣鼓一軍之威,先聲寒群賊之膽。有進無退,父子報堅;異道同趨,山川失險。握中權以製勝,俾西顧以無虞。館舍雖捐,勳名未泯。”

雍正十年(1732年)詔人祀賢良祠。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命世襲罔替。

參閱《清史稿》卷255;

《白銀市誌》

馬守貞

馬守貞(1633~1722年)經名伯什勒·勒比尼,回族。生於西寧,定居臨洮東峪溝。中國伊斯蘭教虎夫耶學派穆夫提門宦創始人,信徒通稱高祖爺。其父為新疆伊斯蘭教白山派領袖、25世“聖裔”赫達葉通拉希即阿伯克和卓。

明崇禎五年(1632年)前,赫達葉通拉希在與黑山派鬥爭失利後東至西寧,與西寧田氏女子結婚。崇禎六年(1633年)生子,即馬守貞。崇禎十一年(1638年),赫達葉通拉希返回喀什,妻子留居西寧,後因事被朝廷發落臨洮東峪溝大石頭村。遷居臨洮後家境貧寒,農耕外兼營小本生意維持生計,後守貞與鄰裏同事運輸,鄉鄰稱其為“腳戶哥”。

康熙九年(1670年),赫達葉通拉希被伊斯梅爾汗逐出南疆,經克什米爾至西藏,再至西寧,傳教布道,收授門徒,將其子馬守貞召至西寧,並取名穆夫提,向其傳授乃格什板頂耶(虎夫耶)學理,授予經典、太絲比合(念珠)、太絲達勒(頭巾)等8件傳教憑證(後被穆夫提門宦稱為八件寶),令其幹功傳教,並令高足弟子西寧李太巴巴輔佐。在李太巴巴輔導下,學習領會經典與蘇菲主義學理後,回臨洮北鄉開始傳教。

守貞因童年家貧未能上學,及長又為生活所迫奔走謀生,後雖在李太巴巴輔導下攻讀經典,但功底終有限,故未曾提出自己的宗教主張.隻是按其父赫達葉通拉希所授教旨。幹功、坐靜、宣教布道。他規定教權繼承為:“父傳子授”,並以“長子繼承”為準;繼任教主需靜修、悔悟七日,名日“受戒”;重視朝道堂,探望教主,討“都哇”,取“口換”;雖強調“舍命不舍教”,但並非用以發展伊斯蘭教,而是為抵製清廷的民族壓迫與宗教歧視。

馬守貞忠厚簡樸,自30歲傳教,至89歲逝世,傳教達50餘年,信眾發展至萬餘戶,五六萬人。因信眾所贈束修較多,其晚年時.道堂財產已居臨洮北鄉之首,教眾亦由臨洮北鄉發展到寧河(今和政)、廣河、東鄉及青海各地,奠定穆夫提門宦發展的基礎,後為中國伊斯蘭教虎夫耶第二大分支,至馬守貞後第六代時又從中分出臨洮門宦一支。

逝世後葬臨洮東峪溝口,修建有墓廬,民間通稱“東拱北”。繼承人為其長子哎布都·若豪麻尼。至第九代馬雲,因參與同治年間回族反清鬥爭,清真寺與拱北被毀,教民被強迫遷於洮河西岸今廣河、康樂縣境,穆夫提道堂和拱北亦遷於康樂境內。至第十四代時,葬於臨洮東峪溝的前八代稱河東八代,同治後葬於康樂的稱河西六代。

參閱馬通等《甘肅回族人物》;

《中國回族大辭典》

王萬祥

王萬祥(1644—1703年)字瑞宇,號鐵山,會寧人。清代名將。

幼喪父母,依其戚郭氏居,從其姓。康熙元年(1662年),應遊擊將軍王進寶招募入伍,常為先鋒。康熙十二年(1673年),積功至副將。康熙十四年(1675年),隨王進寶渡河攻蘭州叛應吳三桂之王輔臣部,萬祥為先鋒,奪龍尾山,圍蘭州。萬祥請進寶先取臨洮,遂領兵夜半至城下。萬祥見城有缺,令裨將閻潤先登,縋萬祥上,數十人從,守者驚覺,發矢石。萬祥語眾日:“今欲退無路,惟有猛進!”手刃數人,眾繼上,遂克臨洮。翌年,寧夏熊虎兵變,軍中流言洵洵,萬祥告進寶。次日,佯引兵退,而置伏以待。敵來追,伏起,大敗敵軍。俄而敵兵又大至,萬祥中矢,手自拔之,戰益奮,左臂又被創,仍力戰,敵乃潰退,克通渭。進寶憤城內民通敵,將盡行誅殺,萬祥諫而止。

康熙十八年(1679年),隨王進寶攻漢中,將2400人斷敵糧道,進擊八角原,拔鳳縣,分兵攻取兩當。雪夜進攻武關,擒敵將劉哈性。戰閻王碥,進寶長子王用予陷敵圍中,萬祥馳援,傷右股,還固原後防療治。上疏請準恢複原姓王。

傷愈,調任定海總兵,轉興化總兵。台灣平定後,調任台灣。任內大開海禁,嚴明軍紀,緝查海盜,保護商旅,地方大治,擢升福建陸路提督,統轄閩台八郡,威德並著,海隅寧靜,士民樂業。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七月,卒於任。贈太子少保,諡壯敏。

康熙敕建王萬祥碑文日:“爾王萬祥生長邊陲,夙嫻武略,當秦隴用兵之日,行間效力有年,迭奏膚功,累遷閫職,用是總戎閩嶠,以獎成勞。自台灣甫入版圖,惟海外尤資彈壓。命移節鉞,保障東番。爾能宣德布威,撫綏邊繳,澎湖天塹,永不揚波,鳳嶺深箐,鹹無伏蟒。朕心嘉敕,特授爾陸路提督,統轄八郡,益勤教練之方,彌厲幹城之氣。”

參閱《清史稿》卷255;

《白銀市誌》

潘育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