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蒙古貴族殘部順義王俺答侄子永邵卜留居青海,與原在青海境內的瓦剌部瓦剌他卜囊相勾結,屢次侵犯西寧,曾誘殺副將李魁。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九月九日,瓦剌他卜囊趁官兵宴飲之際,率精銳騎兵直趨南川,欲偷襲官兵。雲從藏族中得報,在要害處設伏兵,命番兵繞道出開尕爾峽口外,扼守敵兵背麵,自率精兵2000從正麵進攻,大敗敵軍,殺敵首領把都爾哈,繳獲駱駝、馬匹和兵器不計其數,被譽為“西陲第一功”。
後永邵卜又勾結直相、火落赤等部,進犯西川。雲督軍紮營康纏溝,永邵卜等合力圍攻,矢石如雨,雲左衝右擊,從早到晚,殺敵無數,永邵卜等組織長槍鉤杆專攻西寧軍,仍不可破,退走。明神宗大喜,晉雲為督都同知,特許其子孫襲本衛指揮使。雲複招回因蒙古侵擾而流落的藏漢民眾,使複業者7000餘戶。不久,以總兵官鎮守延綏,又調鎮守甘肅。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永邵卜侵犯西寧,參將趙希雲等陣亡,雲因此停俸。鬆山蒙古鄂爾多斯部落騷擾,甘肅巡撫田樂決意收複鬆山,使河套與青海蒙古族相隔,雲與甘州副將馬應龍、涼州薑河、永昌王鐵塊等分路進擊,收複鬆山,升任右都督,子孫世襲指揮僉事。隨之修築長達數百裏的邊牆。後以功晉升為左都督,加太子少保。
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原被擊敗的蒙古部落又聯合起來,進犯鎮番(今民勤縣),不久,青海蒙古族部落也大舉侵犯,均被達雲擊敗。後又多次擊退蒙古部落進攻,斬殺數百級。雲以秋防卒於軍。卒後追贈太子太保。
“雲為將,先登陷陣,所至未嚐挫衄,名震西垂,為一時邊將之冠”。
參閱《明史》卷239;
張維《甘肅人物誌》;《武威縣誌》
趙率教
趙率教(1569—1627年)字希先,號明善,靖虜衛(今靖遠縣)人。明代良將。祖升為靖虜衛指揮,遂入籍靖虜衛。父相普,任靖虜衛指揮僉事。
萬曆十九年(1591年),中武進士,授任甘州都司,擢升靖虜衛參將,調任延綏參將,屢立戰功。因事被劾罷官。不久清兵攻明,遼東戰事緊急,奉詔赴軍前立功,從叔祖趙夢麟東征,立功,擢副總兵。天啟元年(1621年),遼陽被清兵攻破,潛逃,以死罪獲免。次年,請求於遼東經略王在晉,願收複前屯衛城,率家丁38人而往,抵中前所而止。不久,遊擊魯之甲救難民6000人至前屯,驅逐占據前屯的蒙古兵民,率教始人前屯,組織難民為兵,修雉堞,謹斥堠,組建成一支粗具規模的軍隊。後招收流亡難民至5萬餘,選拔青年強壯者從軍,嚴格訓練,對其他難民貸給耕牛、籽種,大規模開展屯田,親自耕種督察,手足胼胝。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孫承宗前往視察,大喜,以己之所乘輿贈送率教。
天啟四年(1624年)擢署都僉事,加銜總兵。天啟六年(1626年)蒙古兵攻平川、三山堡,率教率部交戰,斬首百餘級,奪馬200匹,追至高台堡乃還。捷報朝廷,皇帝大喜,即擢升都督同知,實授總兵官,代替楊麒鎮守山海關。再進右都督,世蔭本衛副千戶。後令率教盡統關內外兵,移鎮寧遠。天啟七年(1627年)五月,清兵圍錦州,率教與副將左輔、朱梅等固守,相持24日圍解,時滿桂亦建功於寧遠,因稱“寧錦大捷”,率教加太子少保,蔭錦衣衛千戶,世襲。
崇禎元年(1628年)八月移鎮永平,兼轄薊鎮八路。九月,進平遼將軍,再移至關門。次年,清兵南下,率教馳援,急行軍3晝夜,至三屯營,總兵朱國彥拒人,遂西進。十一月四日與清兵戰於遵化.中流矢陣亡,一軍盡歿。崇禎皇帝得報,深為痛悼,賜恤,詔命立祠奉祀。贈太子太師。著有《複遼私議》、《平遼奏稿》、《揮塵兵談》、《投戈隨筆》等存世。
“率教為將廉勇,待士有恩,勤身奉公,勞而不懈,與滿桂並稱良將。二人既歿,益無能辦東事者”。
參閱《明史》卷271;
張維《甘肅人物誌》;《白銀市誌》
【1】《明史》門克新本傳日“鞏昌人”,
【2】《明史-趙榮傳》所記榮籍貫為“閩縣”,誤。又稱其“舅薩琦,官翰林。從入都,以能書授中書舍人”,亦誤。榮以明經授職。榮墓在通渭悠江鋪西山,今存。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重修通渭廟碑》亦記榮為通渭人。通渭縣城有榮司空坊,並入祀鄉賢。
【3】《明史·鄒應龍傳》:“字雲卿,長安人。”此誤。張維《甘肅人物誌》載:‘‘鄒應龍,字雲卿,蘭州人也,徙長安。”光緒《甘肅全省新通誌.曆代選舉表》明代進士欄嘉靖朝丙辰科:“鄒應龍,蘭州人,侍郎。’’鄒應龍乃蘭州人,徙居長安,而非長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