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翁部長和陸教授所講的進行一下補充。首先向匡迪同誌表示祝賀,因為這兩本書不僅是出版物,它對於教師和學生、研究人員會有比較長遠的影響。
鋼鐵工業的重要性大家已經講了很多,中國人在2500年以前發明的用生鐵煉鋼是世界文明的基礎,當然中國的發展是中間落後了一段,現在又趕上變成世界第一了,我們將來還要繼續發展。這是因為不僅我們,世界上還有許多正處在發展中的國家,他們對於鋼鐵的需要還在增加,所以鋼鐵大有前途。再過三四十年,我們的技術可能還要更新,也許那個時候要換成匡迪同誌一再提倡的用氫氣煉鋼,而不是現在這樣,完全是新的另外一套,所以從這個角度,我同意翁部長講的,對人才的培養是要幹未來40年的。而20~40年後,鋼鐵工業的技術是怎樣的,今天誰也說不出來,這其中有資源問題、技術問題、控製問題等等,所以如何培養人才至關重要。培養人才不僅為今天發揮作用,更要立足未來。我們作為高等學校的成員之一,我覺得我們沒有達到這個目標,不然怎麼中央總提出來要創新呢,就是我們現在培養的人不夠創新。
要能夠適應未來的發展,我認為有待全國教育界、研究界和產業部門的共同努力。匡迪同誌除了抓科研、抓基礎研究以及其他一係列的事情以外,他對整個教育的關心非常突出。中國工程院有個教育委員會,在改組的過程中,匡迪同誌主動請纓,這說明匡迪同誌已經從這個角度不僅看到今天,也看到要為明天和後天需要的人才付出更大的努力。
匡迪同誌到了工程院,抓那麼多的事情的同時還親自抓工程教育,這對於我們麵向未來40~50年是很重要的。工程院工程教育委員會在匡迪同誌的領導下會把這項工作做好。要做好這項工作,需要教育思想的轉變,要預見到國家人才需求,真正要使工科的學生,也包括鋼鐵工業的學生對鋼鐵工業有興趣,甚至吸引中學生願意念鋼鐵工業這個專業。其中非常重要的是,要使他們懂得鋼鐵工業的重要性,而且讓他們在高中階段,最晚進入大學後頭一年就讓他們對鋼鐵工業的重要性有充分認識。教育部現在狠抓產學研結合問題,就是希望拿實際來吸引學生,讓他們認識到這個專業的重要性,他們才會有興趣。不然的話就像匡迪同誌講的,即使報了這個專業的學生也不想念這個專業。現在全國大學裏有6~7萬人學材料的,其中20%~30%的學生準備將來進入鋼鐵產業。學生讀完高中進大學,並不了解鋼鐵工業,而且鋼鐵工業給人的印象是傻大黑粗,太老了,已經好幾千年了。我們企業、工業、研究部門要共同努力,學生一進來,甚至在高中的時候就要使他們看到這個行業是關係到我們國家命脈的、關係到我們整個民族複興的行業。我們還有另外一個任務,就是現在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待發展中國家還得靠鋼鐵,我們培養的人才應該把眼光看得遠一點,我們應該也能夠幫他們建立起這樣一個基礎工業,所以我們應該從各方麵了解他們的需要,同期做出努力。
大家都知道一個道理,跟朱元璋交朋友的時候要趁他要飯的時候交,不能等他做皇帝的時候交,所以我們是否能夠為發展中國家和待發展國家培養重工業需要的人才是很重要的。鋼鐵工業不僅培養鋼鐵人,整個重工業的基礎都得靠鋼鐵,所以一方麵我們應考慮自己怎麼能夠改進,另一方麵我們應考慮怎麼共同支持匡迪同誌所主持的工程院的教育委員會進行改革,同時希望產業部門配合,使年輕人從高中起就對鋼鐵工業感興趣。如果不這麼做,即使現在念鋼鐵專業的有6~7萬畢業生,以後也會丟掉2~3萬的,我們應考慮怎麼讓這些人留下,把他們教好。雖然未來怎麼教我們現在還不清楚,30年以後的技術是什麼樣子我們現在還不知道,但我們總有辦法讓他們感興趣,為未來做出貢獻。同時希望產業部門能夠支持工程院,使匡迪同誌領導下的教育委員會能夠對我們的工程教育做出比較重要的改革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