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師,各位領導,各位同學,各位同事:
剛才老師們、同誌們講的很多話讓我很汗顏,我覺得我自己沒有大家講的那麼好。
我是新中國培養的工程技術人員。51年前,我跨入鋼鐵搖籃,當時的夢想或者人生的理想,就是要把壯麗的青春獻給祖國的鋼鐵事業。正像宋院長剛才說的,這是我們幾代人為之奮鬥的事業。我深深地體會到,一個國家沒有鋼鐵是不行的。沒有鋼鐵,我們汽車年產量現在就不能達到400多萬輛。如果汽車所有的鋼材要進口,一輛汽車平均就需要1噸多鋼鐵;如果沒有鋼鐵,我們不可能成為世界第三造船大國,因為每一艘船舶都需用鋼鐵來製造;沒有鋼鐵,我們人民生活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情況,因為所有的白色家電都需要冷軋薄板,所有的高速公路、鐵路都需要鋼鐵,就連我們的居民經濟適用房,每平方米也需要48公斤鋼材。我們的行業是很平凡的,很艱苦的,或者說待遇也不是很豐厚的,但是這個行業是國民經濟的脊梁,沒有鋼鐵就沒有國家的國防,也沒有我們今天的社會事業和城市建設的繁榮。
今天大家來參加這個會,正像宋院長說的,不是為了我的兩本書,而是為了中國的鋼鐵工業。作為我來說,我覺得這兩本書記錄的不是我個人的成績,或者說不是我一個人的貢獻,而是我們同時代人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晶,包括和我一起工作過的同誌,包括不是在我們這個梯隊裏麵,但是我請教過、合作過的東北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的老師、教授。這兩本文選現在來看,有些文章的內容是膚淺的,或者說現在來看,這些論文可以不收在裏麵,但是經過編輯,經過我們上海大學鋼鐵冶金重點學科實驗室討論,覺得它記錄了我們中國鋼鐵科技工作者所走過的道路,所以還是把它放進去了。我想這不是我個人的科技工作記錄,而是對我國幾代鋼鐵工作者走過道路的一個小小縮影。我再次對大家的光臨表示感謝;同時我也希望我們老一輩鋼鐵冶金專業的學者、院士、我的老師們身體健康,永葆青春,繼續為我們發揮導航、領航的作用;希望我的同齡人,我們這些長期奮鬥在鋼鐵戰線上的同誌,以“鋼鐵未成強國,同誌仍需努力”來互勉。
今天,我把我們梯隊一些年輕的博導都請來了,他們都不到50歲,主要不是來為我捧場,而是來感受一下我們老一代鋼鐵工作者對你們的殷切期望,希望大家努力奮鬥,繼續努力。我們今天到場的還有很多企業界的傑出代表,包括鞍鋼、武鋼、寶鋼、首鋼,還有鋼鐵研究總院、鋼鐵設計總院的同誌們、朋友們,我真誠地希望能夠繼續合作,共同奮鬥。
中國鋼鐵工業的明天要靠我們大家共同來創造,一個單位、一個人不可能把這個任務攻克下來。最後我要說,我將永遠堅持自己的人生哲學:對黨、對祖國無限忠誠,對事業充滿熱誠,對同誌、對朋友永遠真誠。希望大家在看了這本文選以後,指出謬誤、不足之處,文字是不能改了,但是我將繼續努力工作,決不辜負大家的期望,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全部力量。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