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激勵同行指引未來——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原中國工程院院長宋健院士的講話(1 / 1)

工程院的各位同誌,各位前輩:

我高興能出席今天的《徐匡迪文選——鋼鐵冶金卷》的首發式。文選出版後,使我們看到了徐匡迪同誌在冶金、鋼鐵科學技術方麵所做出的貢獻,看到了徐匡迪同誌幾十年來取得的重要成就。這是徐匡迪同誌人生奮鬥的記錄。我衷心祝賀文選的出版!

在技術科學領域裏,聶總在20世紀50年代曾說過,要出成果、出人才。基礎研究是發現自然界的現象和建立新理論,技術科學就是要做出新成果,有了成果,人們才認同你的成就。我們的“兩彈一星”做成了,有了原子彈、氫彈、導彈、衛星,把中國變成了核大國和空間技術大國,全世界才承認中國在核技術和空間技術領域取得了重大成就。因此我們說,“兩彈一星”是中國技術科學的光輝成就,是科學技術界寶貴的精神財富。

過去五十多年來,我們的冶金工業、鋼鐵和有色金屬產業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幾乎從零開始,去年鋼產量2.7億噸,十種有色金屬生產了1300萬噸,都是世界第一。冶金工業有很高的科學技術內涵,中國現在能成為冶金大國,是我們科技界的驕傲。

新中國成立以後,由老一代科學家和教授們培養出一大批青年科學家和工程師,在基礎科學和技術科學很多領域做出了傑出貢獻。能把我們的冶金、鋼鐵行業推到世界的前沿,這是中國技術科學的偉大成就。解放初期鋼鐵產量還不到20萬噸,改革開放以來,從20世紀70年代的2000萬噸到現在提高了10倍,達到年產2.7億噸。特別是在這20年中,我們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具有重大的曆史意義。

科技工作有了成果,取得了成就,就必然會造就出一批人才。舉例說,長江三峽工程是全世界最大的水壩,是全世界最大的發電站,是很複雜的一項工程,現在已是竣工在望。三峽工程的成功就把中國的水電、水利、水土建築、輸電係統等有關的技術科學和產業推進到世界的前沿。等到三峽運轉起來以後,中國的水利工程師、電力工程師、土木建築工程師、大型設備製造的工程師都將成為世界上無可爭辯的第一流科技人才。有了強大的冶金工業,有了鋼鐵和各種金屬和非金屬材料的大量供應,我們才可能有發展製造業的基礎,工業化、現代化才有了希望。現在已經看得很清楚,冶金,包括有色、鋼鐵在內,已經成為我們國家工業化建設、現代化建設的基礎性、奠基性、支柱性的產業。沒有這些產業的發展,根本不能設想建那麼多高速公路、鐵路、港口、礦山和工廠。近幾十年才發展起來的冶金工業,使清末民初以來眾多革命家和實業家們一百多年的夢想變成了現實。

我們的工業化建設和現代化事業還處在起始階段。人們寄希望於冶金戰線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能繼續努力奮鬥,保持和提高中國材料工業在世界上的前沿地位。我們應該找個機會為我們的冶金行業開一次慶祝會,慶祝他們取得了世界第一流的成就,為這麼一個巨大的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創造了最基本的物質條件。應該大力報道,讓廣大人民知道,冶金行業在社會主義建設、工業化建設中起到多麼重要的作用。

為使冶金產業和材料工業繼續前進,達到更高的技術水平和更強大的力量,支持國家的持續發展,在世界上保持前沿地位,還應該培養更多的科學家、工程師從事像冶金這樣的基礎性技術科學的研究開發。應讓青年人懂得,冶金技術和材料科學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物質條件,也是當代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基礎,具有光明的前景和永不衰退的未來。

匡迪同誌幾十年來,無論是在科教育人、在前沿性的科學研究、在生產技術實踐,還是在經濟建設和政府工作等方麵,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徐匡迪同誌在上海任市長期間,在改革開放、工業建設和市政建設等方麵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今天的上海仍在他留下的足跡和成就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匡迪同誌任中國工程院院長以來,高舉科學技術的旗幟,開拓創新,誠心誠意地為推動我國工程科學技術的進步,為國家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盡責盡力。他敬重老一代科學家,也尊敬同代人,愛護青年。他能夠團結同誌,同心同德,攜手共進,和大家合作得很好。

《徐匡迪文選——鋼鐵冶金卷》的出版記錄了作者對發展中國鋼鐵事業的貢獻,也在更大的視野下反映了中國冶金事業蓬勃發展的曆程,能夠進一步吸引更多的青年學習冶金和材料科學,投入到對社會主義建設最重要的事業中來。中國通向現代化的路還相當長,要實現工業化也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還需要數代人的努力才能把中國建設成為真正富強、人民真正幸福的國家。我相信《徐匡迪文選——鋼鐵冶金卷》的出版對激勵同行和指引未來都會有重要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