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噴射冶金。噴射冶金是近年來正在發展的一種冶煉技術,匡迪同誌的研究組在以下幾個方麵做出了有指導性的工作。第一,為了開發超低硫管線鋼,開展了噴粉精煉超低硫鋼的試驗,使鋼中的硫含量小於十萬分之一([S]<0.001%);第二,研究了鐵水噴吹氧化鈣(CaO)粉末脫硫動力學;第三,噴吹過程中的吸氮規律;第四,為了提高軸承鋼的質量,他們噴射低二氧化矽(SiO2)活度渣粉,強化矽的脫氧能力,對此並做出了理論分析和試驗研究。
(3)熔融還原。熔融還原本是代替當代高爐煉鐵而開發出來的一種新技術,文選中的熔融還原則是用於特鋼生產的。
20世紀90年代初,匡迪同誌和上鋼五廠合作進行的鐵浴熔融還原工業試驗,便是采用鉻礦、鐵礦在15噸的複吹轉爐完成了Cr13、Cr18Ni8不鏽鋼的試生產,采用這種辦法可以提高原料選擇的靈活性,提高生產率,降低成本,並有利於環保。這種方法實際上是日本人發明的,叫做“川崎法”。後來匡迪的研究組采用豎爐型熔融還原法製備不鏽鋼液,可使鉻的回收率從川崎法的91%提高到98%,價格比鐵水加鉻鐵法降低15%以上,他們並對我國不鏽鋼的生產流程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議。
上述是對匡迪同誌研究組所從事部分研究結果的分析,由於理解不夠深入,錯誤恐怕在所難免。他們的論文是高質量的,僅從2001年開始的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來看,就有兩位匡迪院士指導的博士生金榜題名,本來兩年一評的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分到冶煉領域是很少的,他們就有兩篇,這說明他們的論文質量是非常高的,也是全國承認的。徐匡迪院士雖然政務很忙,因為這個時候已經當了上海市的市長,但是他從沒有間斷對研究生的指導,對自己的研究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實屬難能可貴。
第三方麵的工作是綜述性論文。他的文選裏從1980年到2003年包括了15篇綜述文章,從中可以看出,在不同階段對我國鋼鐵工業的發展都提出了指導性的意見。像噴射冶金剛剛進入我國的時候,他就在1980年發表了《噴射冶金中的若幹理論問題》。1982年又發表了《80年代鋼鐵冶煉麵臨的技術問題》,文中指出,要重視能耗,提倡加大高爐噴煤粉量、氧氣轉爐煉鋼和以連鑄為主的技術路線,不再是重產量的提高,而是要重質量,要降低能耗,同時提出鋼鐵工業對環境汙染的控製,這在25年後的今天仍然是適用的,我覺得這是很有遠見的。
接著1982年和1987年對不鏽鋼的冶煉,1986年對油氣管線用鋼的冶煉技術都提出了指導性的意見。
1988年,我國熔融還原技術正要開始,他發表了《熔融還原技術的發展》。
1996年當我國鋼產量達到全世界第一之後,2000年他在中國鋼鐵工業技術進步結構調整方向戰略會上對我國鋼鐵工業近期發展對策提出了係統性的見解,為了提高我國市場競爭力,從煉鐵、煉鋼、連鑄到軋鋼都提出了指導性的意見,並對環保中的低硫清潔煤氣和高溫處理城市固體廢棄物,也提出了具體的辦法。
2002年,在分析了鋼鐵冶金的發展曆程之後,他提出鋼鐵冶金已經從“技藝”走向工程科學,這就意味著科學技術對鋼鐵冶金的很多方麵起到了更為關鍵性的作用,說明我們科學技術工作者將負起更大的責任。
總之,我國鋼鐵工業的大發展,就是我國有一批像徐匡迪、殷瑞鈺、張壽榮等這樣一批有眼光的戰略科學家,使我們鋼鐵發展非常快,沿著正確的道路往前發展。
文選的發行,不但對我國鋼鐵界將產生深遠影響,對我國學術界也有值得借鑒的地方。首先是學習他們敢於攻堅的精神,熔渣在鋼鐵冶金領域是最難的一部分,又不會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但是他們係統地、長期地堅持做這種工作,我覺得我們現在缺乏這種精神,急功近利,是不會出高水平成果的。他們文章的係統性、科學性和深入的程度希望能對改變目前存在的急功近利、急躁浮誇的學風產生積極作用。我說的肯定不全麵,也可能有錯誤,請大家批評指正。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