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對匡迪同誌研究組所從事部分研究結果的分析——師昌緒院士的講話(1 / 2)

徐匡迪院長,各位領導,鋼鐵界的同仁們,女士們、先生們:

下午好。我首先對《徐匡迪文選——鋼鐵冶金卷》的出版和發行表示衷心祝賀!

徐匡迪同誌是1995年被評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那時他已是上海市市長。高官當院士,在社會上有不同的看法。早在1991年國務委員宋健同誌被選為中國科學院的學部委員時曾有過一番爭論。記得在初審時,宋健同誌排在較前的位置,但在彙報過程中有人提出“當高官不應入選學部委員”,因而在第二輪投票時一落千丈,但仍在候選名單之內。作為技術科學部主任,在大會上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就是,評選學部委員不應和官大小掛鉤,學部委員的標準主要看一個人的學術成就和水平,它是個終身榮譽,而高官是有任期的,因此我們隻考慮他的學術成就和學術水平,不要管他的官的大小。

中國工程院在1994年首批院士公布以後,社會上對院士中當官的比例較高也有反映,所以在1995年對當時任上海市長的徐匡迪同誌考察格外認真、慎重,最後投票多數通過,承認徐匡迪同誌的學術成就和學術水平。當時隻審閱他推薦書的內容和幾篇著作,“管中窺豹,可見一斑”。最近收到匡迪院士寄給我的鋼鐵冶金方麵的兩本文選,我利用“五一”長假瀏覽了一遍,使我對匡迪院士在鋼鐵冶金學術界的地位,及對我國鋼鐵工業做出的貢獻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我現在就把文選內容及我個人的想法說一下,請匡迪院士和在座諸位指教。

首先,在鋼鐵冶金方麵,匡迪和他的合作者對鋼鐵冶金方麵最根本、最難的問題開展了研究工作,那就是鋼渣結構及其與鋼液的反應過程,大家都知道在鋼鐵冶金中決定鋼質量的兩個問題:一個是鋼中的氣體,一個是鋼中的夾雜物,這都與鋼渣的成分與結構及其與鋼液反應有密切關係。

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成立之初就成立了一個冶金化學研究室,為鞍鋼、撫鋼、大鋼、本鋼服務,研究室包括三個組,爐渣組、氣體組和鋼錠組,我負責鋼錠組,主要研究鋼的凝固過程,為了了解鋼中夾雜物的形成與分布,也做過一些爐渣的工作,隻是限於研究鋼渣與鋼液的界麵張力,工作很不深入。

我們都知道,研究熔渣和鋼液的反應是鋼鐵冶金物化最難的問題,也是最重要的問題。那是因為首先溫度很高,約1600℃;其次,它反應快;最後實驗很困難;但是匡迪文選80篇研究論文裏,有43篇研究熔渣和鋼液的反應。這些文章包括熔渣結構、熔渣熱力學與活度,熔渣與鋼液的反應動力學等方麵,同時還做了很多有關應用研究,如鋼包精煉渣成分的最優化、渣鋼脫硫動力學、鋼液透過熔渣後的吸氮動力學、超低硫鋼冶煉技術、澆注過程中鋼液吸氮問題、不鏽鋼的脫磷問題等等。

這些論文有實驗,有分析,深入而係統,對鋼鐵冶金實踐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徐匡迪研究組對鋼熔渣的研究開展了深入而係統的工作,在國內可以說是首屈一指。在國際上,對世界公認的鋼鐵冶金大家Chipman和Darken的工作有發展,研究的體係更複雜,在研究裝置上采用了更為先進的測試技術(Roman譜儀),他們的研究工作,使中國在鋼的熔渣研究方麵,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方麵的工作是對當前鋼鐵冶金幾個熱點問題開展了具有開拓性的工作。

(1)金屬的凝固過程。金屬從液態到固態是對產品質量的決定因素,因此凝固過程是非常關鍵的,他們對此做了多方麵的工作。第一項工作是微滴凝固。微滴凝固是粉末冶金的基礎,為什麼要搞粉末冶金,因為高合金鋼凝固過程有偏析,做成粉末以後偏析就小,夾雜物也很細小,這樣粉末冶金質量就高。我們現在的高溫合金渦輪盤就是要搞粉末冶金的,但是由於液滴不夠小,夾雜物也就不夠小,所以老過不了關,這是他們的研究重點之一;同時,噴射成型也是用“液滴”的,這也是目前正在發展的新技術。第二方麵,細晶凝固。我們說鑄件一般都是晶粒很大,晶粒一大強度就低,塑性也差,徐匡迪研究組研究細晶凝固,以提高強度,提高韌性,這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工作。第三方麵,電磁場中的凝固,使BiMn合金中的磁性相MnBi定向排列,提高了材料的磁學性能。第四方麵,利用交變磁場淨化金屬,把夾雜物分離出來。第五方麵,高導電高強度銅合金,銅的比重比鋼還大一點,但是強度很低,所以電線在往下耷拉時,容易發生斷裂;加上0.1%鉻後,就變成高強度的銅合金;他們進行了定向凝固及單晶的製備,進一步提高了導線的性能。第六方麵,采用神經網絡技術探索單晶的連續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