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千麵普京,就是有範兒(1)(1 / 3)

“我有什麼必要為此感到不安呢?”——普京與…克格勃的前世今生

“克格勃”,對世界人民來說,都是個神秘的組織,其譯稱是“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如果進一步向上追溯的話,可以把它的前身認定為“契卡”,也就是全俄肅清反革命和消除怠工特別委員會。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主人公保爾?柯察金曾經在費奧多爾?朱赫來領導的省肅反委員會工作過一段時間。在那兒,不分日夜的工作讓他忙得焦頭爛額,頭痛不堪。沒過幾天,便因為身體的極度不適應而不得不離開。在小說裏,當時肅反工作委員會的職責不僅僅是肅清匪幫、鎮壓反革命,在肅反委員會下有不同部門的專門委員會,如鐵道肅反工作委員會——主管維護鐵路秩序,調度鐵路運輸。契卡幾乎可以影響到國家的方方麵麵。

契卡成立於1917年12月,捷爾任斯基成為首任首腦。十月革命勝利,蘇俄政府遷到莫斯科,契卡總部也從聖彼得堡遷到了克裏姆林宮附近的盧比揚卡大街11號。自此以後,盧比揚卡也就成了契卡的代名詞。

發展到20世紀30年代,在斯大林同誌的領導下,契卡變成了蘇聯對黨和軍隊領導人進行“大清洗”的工具。那段時間裏,契卡領導人很少有能善始善終的,他們的契卡生涯短則幾個月,長則數年,然後不是被流放,便是槍決或者直接被關進監獄,甚至有的還直接被毒死在自己的辦公室。當時的契卡仿佛巨大無比的黑洞,不斷吞噬著蘇聯將軍們的名譽、聲望甚至是生命。

不過說來奇怪,每一位將軍黯然離開,另一位將軍會迅速填補上來,繼續兢兢業業地工作,直到不得不再次離開。契卡的魔力讓眾多功名卓著的將軍身陷其中,不知所措。無怪乎斯大林可以宣稱:地球離開了誰,它照樣轉。跟這句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為我們所熟悉的俄國著名作家伊萬·屠格涅夫曾經說過,俄羅斯失去我們當中的任何一個都不影響正常運轉,而我們每一個人離開了俄羅斯都將一事無成。需要補充說明的是,他是俄羅斯駐巴黎間諜站的間諜。這很好地詮釋了契卡的獨特性。上自將軍下至外派間諜,他們一旦走進盧比揚卡的“大門”,便隻能沉溺其中,仰賴其生存,並在自覺不自覺的情況下為國家、領導人的意誌而犧牲。

名實相副的克格勃成立於1954年,斯大林雖然去世了,但契卡對於蘇聯的影響卻被繼承下來,仿佛蘇聯巨大的影子,始終無法擺脫。而且,借助冷戰的需要,它還直接成了“禦用工具”,淩駕於黨和政府之上,直接而且隻對中央政治局負責。

在克格勃的巔峰時期,它的工作人員曾一度達到50萬名,總部機關有1萬人,間諜、反間諜和技術保障等部門有20萬人,邊防軍30萬人,此外,在全國有150萬線人,在國外有25萬諜報人員。這些數目的概念是,它們擁有完整的抓捕、審訊機關,有獨立行動的能力,能夠針對除部分黨和政府高官之外的任何蘇聯百姓采取行動。它的觸角延伸到了蘇聯的每個角落。150萬線人保證了對國內老百姓的有效監視;20萬間諜同時意味著國外發達的情報網和間諜組織。難怪大家要聞之色變了。即便是克格勃輕易不能“染指”的高級幹部們也好不到哪兒去,隻要最高權力機關中央政治局批準,克格勃同樣能夠快速、專業地對其采取行動。

從具體職能上來看,克格勃大致相當於美國中央情報局、聯邦調查局以及反間諜部門的綜合。不過不是簡單相加,而是有機組合,這一組合以高效和專業著稱。

雖然蘇聯克格勃在世界的情報、間諜領域享有盛名,但在國內卻被大家痛恨。1991年,戈爾巴喬夫總統的改革讓平時不敢說也不敢怒的群眾一下找到了發泄機會,他們都扯著嗓子罵娘,強烈要求把這個機構從組織上消滅掉。當然,去外國搞情報、反間諜、保護國家安全這些事情還是要幹的,群眾也同意,但至少得讓其遠離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刹那間,克格勃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在這種形勢下,對它動刀子、進行“內科手術”,采取措施進行大變革也就理所當然了。

葉利欽掌權後,迅速把蘇共和俄共全部財產歸俄羅斯政府所有,而軍隊、內務、安全、外交、財政等重要部門也被改組。急需迎合人民需要的葉利欽對克格勃進行了徹底改組。原來直屬的部隊移交給國防部,邊防部隊劃出去成為獨立部隊,而一些分局也被分割出去,總人數從50萬一下縮減到4萬人。

1991年10月11日,大權旁落卻又無可奈何的戈爾巴喬夫總統在絕望與失望的邊緣又一次召開蘇聯國務委員會,他想挽救這個人心渙散、已經是四分五裂的國家,同時也想再次贏得人民的理解和支持,挽救自己和同僚的政治生涯。他跟與會的同誌強調,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會議,並說,人們的忍耐是有限的。他們還剩下最後一線希望,即國務委員會將通過符合國家和人民根本要求的決議。正是在這次會議上,政府決定撤銷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克格勃),並在原有的基礎上組成新的安全機構。看來,戈爾巴喬夫總統也看到了人們的需要,他指望通過這些決議來為自己為蘇聯獲得一點“緩衝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