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的回複很審慎,他說,他遵從總統的意見,將擔任總理;但他也承認,他不喜歡競選,也不想參與進去。當年聖彼得堡的慘敗已經給他留下了心理陰影。當時,他小心翼翼地問葉利欽總統:“我們將依靠誰來進行選舉?”
葉利欽的回答並不容樂觀:“我不知道,我們將建立一個新政黨。對你來說,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政府的工作上。”
這句話解放了普京,不過隻是讓他在精神上更為放鬆,讓他可以放手去努力工作。不久之後,領導選舉的責任還是落在了他的頭上,他隻能靠自己。
剛上任的時候幾乎沒有評論家看好他,最有代表性的評論莫過於《總結》雜誌的說法:葉利欽從自己相當多的幹部“爛牌”中抽出了最不起眼的、難看的聯邦安全局局長,宣布他為自己的接班人。如此暗淡的、不顯山露水的人能做什麼事情呢?不僅完全失去了超凡性,而且沒有一點個人魅力,可以說,把普京作為賭注是葉利欽班子完全絕望的表現。
這是事實,低調的普京不喜歡在公眾麵前露麵,雖然他在擔任聯邦安全局局長以及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期間的表現可圈可點,但這些表現自然無法為普通公眾所知,因此,在評論家們眼裏,他的確是葉利欽最爛的一張牌。不過,他的機會馬上來了。
他剛上任,便麵臨著車臣問題。對此,他毫不心軟,主張以武力徹底解決該問題。隨著車臣戰爭的節節勝利,普京堅毅果敢的形象也慢慢深入人心。原來在電視上見不到的人物突然成了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士兵們心目中的統帥,普京聲名大噪,總統看好率不斷突破新高,創下新紀錄。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大選的勝利在握。他首先必須打敗人氣頗高的盧日科夫-普裏馬科夫聯盟。正如葉利欽所說的,這個二輪馬車在國家杜馬選舉中很可能會取得決定性的優勢,真是這樣的話那麼未來的總統選舉也就毫無意義了。因為他們將占領議會中一半多甚至三分之二的席位,輕鬆取得修改憲法的大多數,完全合法地以三分之二的表決通過任何一個憲法修正案,其中包括改變國家的總統領導體製。這樣一來,葉利欽、普京對他們可謂毫無還手之力。
因此,打敗他們、最起碼是阻止他們在議會中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成了當務之急。由此,在總統辦公廳主任沃洛申的努力下,“統一黨”倉促宣告成立。這是一個全新的政黨,他的領導人也差不多是“全新”的——緊急狀態行動部部長紹伊古之前幾乎不怎麼參與政治。它在選舉前三個月組建,但必須迅速投入選舉。
不過這樣也有好處,當各股政治勢力之間應用各種肮髒的選舉技巧展開互相之間的攻擊時,對手發現幾乎找不到這個政黨的任何汙點。在政治上,他們純潔有如赤子。
不過沒有對手的攻擊並不代表能夠引起人們的關注和支持,它沒有基本的支持層麵,也沒有穩定的支持力量。幸好,來自普京的支持及時彌補了這一缺陷。普京在車臣戰爭中良好的表現使得他的聲望如日中天,這時他宣布,他將支持“統一黨”,這無疑是統一黨最大的政治資本。
在這兒,政治上同樣幹淨的普京總理與“統一黨”形成了全新的組合,這個組合具有實幹的良好聲譽,因此人們樂於將選票投給他們。超出所有觀察家的預料,在國家杜馬選舉中,“統一黨”異軍突起,完全改變了俄羅斯政壇原有的格局,取得了將近三分之一的席位,僅次於俄羅斯共產黨,一躍成為杜馬第二大政黨。之前聲勢浩大的“祖國-全俄羅斯”聯盟被遠遠地甩在後麵,聽聞這一消息,葉利欽長舒了一口氣,他的心腹大患終於沒了。
不過葉利欽更加想不到的是,借助普京巨大的影響力,先前被認為最有可能入主克宮的前總理普裏馬科夫宣布退出總統選舉,他的說明是,不願意再繼續浪費時間。退出前,他向普京表達了支持,而普京則向這位長者表達了一貫的敬意。
普裏馬科夫一走,聯盟也就沒有再進行下去的必要了。因為,聯盟最初的成立正是為了總統大選,此時他們唯一的也是最有希望的候選人普裏馬科夫宣布退出,他們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義和價值。而從綱領上來說,聯盟與“統一黨”其實並無太大的分歧。於是,2001年,聯盟的另一位領導人、葉利欽的“死敵”盧日科夫宣布將與“統一黨”(此時已經改稱為“團結黨”)合並,新的“統一俄羅斯黨”成立。盧日科夫在兩黨合並大會上聲稱,“統一俄羅斯黨”將為大部分俄羅斯百姓服務。
盧日科夫是莫斯科市市長,在民間一直享有很高的聲望。本次總統大選正好與莫斯科市長換屆選舉時間差不多,因此他選擇了競選莫斯科市長連任,轉而帶領之前的聯盟權力支持普裏馬科夫。由此,有評論家指出,兩黨的合並代表著莫斯科市市長向普京作出的妥協,這一妥協也宣告了盧日科夫總統之路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