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十章(2 / 3)

二、真實驗設計

真實驗設計是根據隨機的原則把被試分配到不同的實驗條件中,所形成的這些組具有同質性或是等組(equivalentgroups),如果這些組的反應行為有差異,則可以推斷這些差異是由於不同的實驗條件所造成的。

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把真實驗設計分為不同的類型。從控製有無變異來看,可分為完全隨機、隨機區組和拉丁方設計。從自變量數目的角度,可分為單因素和多因素設計。從被試是否接受所有處理的角度,可分為被試內、被試間和混合設計。

這裏簡要介紹傳媒心理學中常用的實驗設計。

1.單因素實驗組控製組兩組完全隨機設計。為了探索看暴力電視是否導致兒童攻擊行為的增多(Eron,Huesmann,Lefkoeitz&Walder,1972),可采用實驗組控製組後測設計模式。首先采用隨機分配的方法將被試兒童分為同質的兩組,然後隨機選擇其中一組作為實驗組,接受處理,觀看暴力動畫片;另一組作為控製組,不接受處理,觀看同樣時間的非暴力動畫片。在實驗處理後,兩組接受相同的後測,得到實驗數據。最後使用獨立樣本的t檢驗方法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結果:同觀看非暴力動畫片的兒童相比,觀看暴力動畫片的兒童與同伴們交往時是否具有更多的攻擊性?

2.單因素實驗組控製組多組完全隨機設計。這種模式和單因素實驗組控製組兩組完全隨機設計的區別僅在於增加了自變量的處理水平。在上例暴力電視是否導致攻擊行為增多的研究中,將被試兒童隨機分為三組,其中一個組看暴力動畫片,另一組看中性動畫片,第三組看助人動畫片,然後進行同樣的後測,使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的統計方法。如F檢驗達到顯著性水平,表明在所有處理中至少有兩個處理的差異達到顯著水平,進行有關單因素方差分析的事後多重比較(posthoctest),確定哪些處理間具有顯著差異。如F檢驗沒有達到顯著性水平,則所有處理間的結果沒有可靠的差異,不需要進行事後多重比較。

3.單因素前後測完全隨機設計。電視辯論對形象感知還是對觀點了解的影響更大--對1992年美國總統選舉辯論的研究(祝建華,J.RonaldMilavsky,RahulBiswas,1994),就是使用單因素前後測完全隨機設計,采用OSL回歸統計分析方法,得出結論:美國總統候選人的電視辯論,可以讓公眾更多地了解候選人的觀點,從而幫助公眾更理性地投票,對於美國的民主進程有積極的貢獻。其中觀看電視辯論是設定在兩種情況下進行的:有控製的設定(實驗強迫觀看)和自然的設定(在家中觀看)。樣本為康奈迪克大學注冊學習傳播學和公共講演入門課程的185位大學生。布什、克林頓和皮諾特的電視辯論在1992年10月11日舉行。前測在電視辯論的前幾天(10月7-9日)進行,主要調查被試的個人背景資料、對總統候選人的政治觀點的了解和形象的評價等問題,所有被試都填寫了事先設計的問卷。為避免幹擾,沒有告訴被試研究的內容。

後測是在辯論的當天晚上或第二天進行。在此之前,在185位被試中隨機分配53位學生(實驗觀看組)按要求於10月11日來到實驗室,讓他們在實驗條件下觀看了90分鍾的第一次總統電視辯論。觀看後讓他們填寫跟前測一樣的問卷。第二天,把其餘的132位被試召集起來,通過一組篩選問題,了解他們是否觀看了電視辯論、是否聽了廣播播出的辯論、是否通過看報或其他方法了解到辯論的內容,結果有65人了解辯論內容,另67人則沒有暴露於任何有關辯論的新聞中。將這67位“沒有被汙染”的被試隨機分成兩組,46人作為報紙組閱讀當天有關辯論的《紐約時報》,21人作為控製組,仍然不讓其了解辯論的內容。這132位被試都又一次填寫了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