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心理學創始人馮特(WilhelmWundt,1832-1920)在其民族心理學研究中運用的描述和解釋就是質化研究。質化研究包含許多具體的方法,具有歸納和解釋的優勢,廣泛地應用於文化、傳播、民族、組織、社會、犯罪等領域的研究中。
一、概念
質化研究(qualitativeresearch)又稱質的研究,沒有確切、公認的定義。一些研究者從不同的側麵做出了不同的界定。
克雷斯韋爾(Creswell,1994)強調研究目的,認為質化研究是一種研究設計範式,是在自然情境中以複雜的、獨特的、細致的敘述來理解社會和人的過程。
雷納(Ratner,1997)突出質化研究對文化心理學的重要意義,認為質化研究是從普遍性的陳述、個案中獲得印象和概括的過程。
柯瑞斯瓦爾(Krathwohl,1998)認為質化研究是用文字來描述現象,而不是用數字來加以度量。
陳向明(2000)從質化研究的特征角度,認為質化研究是在自然環境下,采用多種資料搜集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質化研究的特征為,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證偽法和相關檢驗等方法對研究結果進行檢驗;研究者本人是主要的研究工具,其個人背景以及與被研究者之間的關係對研究過程和結果的影響必須加以考慮;研究過程是研究結果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必須詳細加以記載和報道。
大眾傳媒心理學
二、應用領域
雖然質化研究的應用領域十分廣泛,但質化研究所選擇的問題具有特殊性、意外性、模糊性、陌生性、深層性等特點,適合於以下類型的研究。
1.探索性研究。被研究的問題是不熟悉的,即認識鮮為人知的事件、情況或情景,識別或發現一些重要的變化,提出假設。探索性質化研究可回答:這個組織裏正在發生什麼?組織裏的工作模式和核心是什麼?模式和核心是如何組織聯係的?
2.描述性研究。即記錄事件、情況或情景,回答正在發生的重要事件、行為、態度、過程和結構是什麼?
3.解釋性研究。即解釋事件、情況或情景的形成原因,識別影響事件、情況或情景形成的原因。解釋性質化研究可回答:什麼事件、價值觀和政策正在影響組織形成現在的特征?這些力量是如何相互作用而影響這個組織的?
4.預測性研究。即預測事件、情況或情景的結果,預測可能導致的行為或行動。預測性質化研究可回答:該組織現在的政策可能對未來產生什麼影響?誰會受到影響?受到什麼樣的影響?
三、評估
著名方法學者馬克斯韋爾(Maxwell)發展了一套評估質化研究效度的分類指標體係。他把質化研究效度分為3種:描述效度(DescriptiveValidity),當觀察的失誤或記錄不全麵時,描述效度受到影響;解釋效度(InterpretativeValidity),當以研究者的觀念去解釋資料,從研究對象的角度表明資料的意義時,解釋效度受到影響;理論效度(TheoreticalValidity),當研究者忽略或不去搜集矛盾的資料,沒有考慮替代性解釋時,理論效度下降,使理論無法真實反映所研究的現象。
質化研究的評價無一般化程序,測驗的方法依研究內容而不同,常使用證偽法、三角驗證(triangulation)等。
證偽法是找出矛盾的證據或負麵的案例來判斷結論有無錯誤。由於資料本身也可能存在錯誤,因此,使用證偽法時要仔細分析和比較支持性和矛盾性的資料。
三角驗證是最常用的檢驗質化研究信度的方法,Patton(2002)指出三角驗證包含資料來源和方法、理論和觀點、分析者的三角驗證,也可進行不同學科的三角驗證,即從其他學科的視野來檢驗傳媒心理學的相關研究。
如,資料來源和方法的三角驗證,就是使用不同的方法、從不同的研究對象或情景中搜集資料,以排除特定方法的限製和係統偏差。研究學生價值觀資料來源和方法的三角驗證。
資料來源的三角驗證資料收集方法的三角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