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菩薩妙難酬,清淨莊嚴累劫修,
三十二應周塵刹,百千萬劫化閻浮。
瓶中甘露常遍灑,手內楊枝不計秋,
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諸位法師,各位居士:感恩三寶的加被!感恩觀世音菩薩慈光的注照!也感恩甘泉寺常住的法師們和祁陽縣廣大居士共同的努力,成就了我們這麼一個殊勝的共同學習《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因緣!今天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共同來學習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的法門,很歡喜又有一個機會能夠向大家學習請益。
首先是讓我們共同發起無上的菩提心,為了幫助一切如母有情眾生迅速地從生死輪回的六道苦海之中解脫出來,所以我們來共同學習《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願我們透過學習都能夠成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成為傳播觀世音菩薩慈悲與智慧的使者,幫助一切眾生將來共遇蓮池海會,同生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淨土正在招生之中,願我們大家都能夠成為阿彌陀佛的業務員,幫助一切眾生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佛法之中說,大乘佛法裏麵非常重要的三部經典是《妙法蓮華經》,《大佛頂首楞嚴經》和《大方廣佛華嚴經》。“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今天學習的就是如來暢佛本懷,會三歸一的殊勝法門,教導我們迅速圓成佛道的法門,並且《大佛頂首楞嚴經》之中也有《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我們結合一起來學習《普門品》。《華嚴經》是講佛陀萬德莊嚴、不可思議的佛境界,《法華經》是講佛陀出世的本懷,是令一切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我們能夠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就能夠入佛的境界。
經題
我們先略講經題。
【妙法蓮華經】
本經這個題目是法喻立題。
“妙法”,其實是指自性之法。一切的依報法,正報法,有漏法,無漏法,森羅萬象歸納起來就是心法、佛法和眾生法三類。
智者大師曾經九旬談妙,我們略略地說心法妙、眾生法妙和佛法妙。
第一是心法妙。
一切諸法,無論是有為法、無為法,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是我們真心的產物,我們的真心是不生不滅,不可思議,所以稱之為妙法。
徹悟禪師曾經說過:如來所說八萬四千法門不出悟修二門,悟門以明心為要,修門以淨心為要。可見一切的修行都是為了顯發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我們學習《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也是如此,要透過持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修學觀世音菩薩的法門,能夠顯發我們本具的不生不滅的真心。
禪宗裏麵有一位馬祖道一禪師,他在江西的寶峰寺度眾生,用“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法幫助眾生覺悟。
有一次,有一個獵人追趕一頭小鹿,一直就追到了寶峰寺,那個小鹿很機靈,迅速地衝到寺院裏麵去了。
獵人隨後趕過來,就問馬祖道一禪師說:“禪師,請問你有沒有看到一頭小鹿。”
禪師就問他說:“你為什麼要追趕這頭小鹿呢?”
獵人就說:“我是獵人,那頭小鹿是我的獵物。”
禪師就問他說:“既然你是獵人,那你一定懂得射箭的技術,你的箭術怎麼樣呢?”
獵人就洋洋得意地說:“我的箭術非常高明,一箭就能射中一頭獵物。”
禪師就說:“那麼你這個箭術還不夠高明,我一箭能夠射一群。”
獵人就覺得很驚訝,一位禪師,怎麼能夠說他一箭射一群呢?獵人就說:“都是生物,你為什麼要一箭射殺一群呢?”
馬祖道一禪師就反問他說:“你一箭射一頭獵物,為什麼不射你自己呢?我一箭射一群是射中我的凡夫心、煩惱心、妄想心,讓我能夠明心見性,也幫助一切眾生斬斷煩惱,讓他們能夠明心見性,從此以後他們都能夠超出生死輪回,不受後有。射中一群是說生生世世的輪回之根被斬斷了,這樣子是射中一群。”
所以要了解心法妙是直接依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來起修。
第二是眾生法妙。
雖然看起來我們現在是煩惱痛苦的在六道輪回之中的眾生,但是在我們這個有生有滅的身中有不生不滅的真性、佛性。有一個問題,既然我們內在的根身、身體,外在的器世間,山河大地都是我們真心所產生出來的,能夠產生的真心既然是不生不滅的,它所產生的根身器界應該同樣也是不生不滅才對,為什麼我們的根身器界是生滅無常的呢?
其實我們要知道,因為本性是不生不滅,相是有生有滅,這一切的根身器界都是從緣而生的,所以從本性上來說是生即無生,從緣而滅的根身器界也是滅亦無滅,生滅無常是它的相,真性仍然是不生不滅,所以《妙法蓮華經》上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為什麼會說“世間相常住”呢?明明這個世間相是生滅變化的。其實是從它的性上來說不生不滅,所以稱為常住。
釋迦牟尼佛正是因為悟到妙法而成佛,佛陀成佛的時候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執著,則一切智、無師智、自然智乃得現前。”可見我們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雖然相上與佛陀有天壤之別,但是本性是無二無別的。眾生的生滅心中,事實上他的本性,他的本體仍然還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眾生心中具有如來的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所以說眾生法妙。
第三是佛法妙。
佛法就是覺悟的方法,佛陀說: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建築師。所以我們透過學習甚深微妙的佛法,尤其是《妙法蓮華經》,開權顯實,會三歸一之法,原來是權巧方便而說,到此地佛陀就說真實法;原來權巧方便接引眾生,說聲聞法、緣覺法、菩薩法,現在歸到一佛乘,所以稱性極談、中道了義的妙法稱為佛法妙。
心法妙是正因佛性;能夠了解眾生法妙,我們本具如來智慧德相是了因佛性;佛法妙是作眾生得度的機緣,是緣因佛性;所以《華嚴經》上說:“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無差別之法即是妙法,不但諸佛已證得,一切眾生也是本來具足。我們按照《普門品》的開示,念觀世音菩薩的德號,念到一心不亂,沒有思量分別就是妙。能夠超凡見,不著有,凡夫眾生是遍計所執性,處處有執著,所以處處有障礙,能夠念觀世音菩薩念到業盡情空,就能夠顯發本具的妙法,能夠脫離二乘的聲聞、緣覺乘的聖解,不著空,超情離見,就是妙法。
人人皆有妙法,人人皆可成佛,十方三世諸佛因為證此妙法而圓成佛道;眾生迷昧,錯用本具的無差別的妙法而妄起分別思量,即妙為粗,成為苦惱眾生。因為迷惑顛倒而造惡業,因為造惡業而招感生死輪回苦,所以眾生本具妙法而不能相應,猶如在礦之金,好像金礦裏麵的礦石含有黃金,但是沒有提煉出來;諸佛證得妙法而相應,猶如出礦之金。雖然諸佛與眾生相上有千差萬別,但是本性不二,所以說:“但盡妄緣,即如如佛。一念回光,便同本得。”我們修行《普門品》,念觀世音菩薩,是念我們本具的佛性,本具的慈悲與智慧。
“但盡妄緣”,首先我們要從業果如理取舍上來修,如果我們業果不能如理取舍,就不能夠盡妄緣。
有一位禪師,自己在山上搭一個茅棚修了十年。有一對母女對這位禪師非常有信心,十年都很虔誠供養他,但是禪師沒有找到正確的修行方法,所以十年還沒有開悟,他就想著要離開,到外麵去參學,尋師訪道。
這對母女就挽留他,說:“師父啊!請您老人家遲幾天再走,我們為師父做一件衲衣。”禪師就留下來。
過了幾天,這對母女就把做好的新衣服送上來供養法師,同時還供養了四錠元寶作為盤纏,然後就禮拜而退。
當天晚上,禪師在打坐的時候,突然就出現一種境界,看到一個天童子捧著一朵大蓮花,周圍還有無量的天人圍繞著,天樂鳴空,然後這個童子來到禪師麵前說:“禪師,您的壽元已盡了,阿彌陀佛派我來接引禪師往生西方,請禪師上蓮台。”
禪師還是比較有定力,他就想:“我平時沒有修淨土,我都在參禪,怎麼會有蓮台來接引呢?”還是不放心。
這個童子一直就在旁邊催他:“快一點,快一點上蓮台。”
禪師被逼不過,他就順手把自己座位旁邊的一隻引磬放在蓮台上,這個天童子和天人就離去了,天樂也漸漸地遠去。
第二天早上,禪師正準備離開茅棚去外麵參學的時候,就遇到那一對母女非常匆忙地趕上山來,頂禮禪師,然後拿出一隻引磬,就問禪師:“師父,這支引磬不是您老人家平時經常用的嗎?為什麼會跑到我們家馬肚子裏麵去呢?”
原來這對母女她們家裏麵,昨天那個母馬就生了小馬駒,一生來就死掉了,她們就把死掉的小馬駒剖開來,就發現小馬的肚子裏麵放著禪師的引磬。禪師聽說以後就嚇出一身冷汗來,馬上就說了一個偈子:
一襲衲衣一張皮,四個元寶四個蹄,
不是老僧定力深,險與汝家作馬騎。
所以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萬法皆空是相,諸法的總相就是空相,是諸法空相,但是相上是因果不虛的,所以我們要精進地修行,要學習《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法門,此生此世能夠讓我們心想事成,所求如意,將來能夠讓我們順利地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所以要能夠“但盡妄緣,即如如佛。”
接下來說“蓮華”,以蓮花來比喻妙法。
以前有一位儒家的學者是湖南道縣人,叫做周敦頤,他就作過一篇文章,叫做《愛蓮說》,出淤泥而不染,亭亭淨植,香遠益清。
佛法裏麵以蓮花來比喻妙法,有六重含義:跡門三喻,本門三喻。
跡門三喻
第一個是因果同時,蓮花裏麵有蓮蓬,蓮蓬裏麵有蓮子。我們看到蓮花盛開的時候,也就看到蓮蓬,所以比喻因地的凡夫和果地的佛陀均不離本覺妙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也因為我們皆具佛性,所以修行佛法才可以成佛。
第二個是蓮花出汙泥而不染,比喻妙法超然於空有之上。
泥是比喻六道眾生執著於有,執著於諸法是心外實有的,而其實這一切諸法都是我們真心的顯現,並不是離心實有的,但是凡夫會執著於它實有;水是比喻二乘聲聞、緣覺執著於空;蓮花能夠出汙泥而不染,就比喻妙法能夠超越於六道眾生,超越於二乘聲聞、緣覺,超越於空有之上。
第三個,蓮花的根深植在泥水之中,比喻我們的真心包含六道之有和二乘之空,所以能夠廣度六道三乘。
並且蓮根深植於泥水之中,就比喻“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不可以離開眾生而去求成佛道,不可以離開世間而求證出世間,“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我們學佛的最初、中間和最後都離不開眾生:最初我們因為眾生有無量苦惱,在輪回之中受痛苦,所以發起菩提心來;中間我們廣修六度萬行,利益教化眾生;最後圓滿成佛,也是為了更好地利益眾生。所以《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上說:眾生猶如樹根,佛菩薩猶如花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智慧花果。
這個是跡門三喻,是從顯現上來說三個比方,用蓮花來比喻妙法。
本門三喻
還有本門三喻,是從本體上以蓮花來比喻妙法。
第四個比喻是因為有蓮子,所以能夠開蓮花,是比喻從本垂跡。
一般的人,隻是知道釋迦牟尼佛示現為悉達多太子,十九歲出家,五年尋師訪道,六年雪山苦行,然後三十歲成佛道,接下來說法四十九年。但是其實釋迦牟尼佛久遠劫前早已成佛,在《梵網經》上釋迦佛說:“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示現成佛已經八千次了,這個八千次還隻是跡門示現,示現成佛。在《妙法蓮華經》之中佛陀就說:世尊在塵點劫前早已成佛。無量無量劫以前就已經成佛了,所以是古佛,現在的釋迦牟尼佛是從本垂跡。
第五個是蓮花開而蓮子現,就比喻開跡顯本,開權顯實。
釋迦牟尼佛初成佛道的時候,眾生的根基沒有成熟,所以佛陀隻好先說權巧方便之法,先說阿含、方等、般若之法,但是是為實施權,為了令眾生能夠成佛,眾生根機不夠,先說方便法,先讓眾生到達化城,讓眾生證得阿羅漢果,然後再讓他回小向大而求成佛道。
釋迦佛成佛以後,說法四十年了,這時候觀察眾生時至機熟了,聞佛乘法的時機成熟了,所以才說《妙法蓮華經》,法華涅槃共八年,“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前麵的說大乘、小乘,二乘,說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都是方便說,其實佛陀的本懷是要幫助一切眾生都成佛。這是以蓮花開而蓮子現比喻開跡顯本。
第六個是花落蓮成,蓮花凋謝了,蓮子成熟了,那就比喻廢跡立本。
實外無權,妙外無粗,妙法全彰,佛陀直接就說:一切眾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眾生無不是佛。這是說廢跡立本。
這是用六個比喻來形容妙法。
“經”,梵語稱為修多羅,譯為契經。上契十方諸佛所證得的妙理,下契九界眾生得度的根機,所以稱為契經。
“經”的意思有很多,大家都聽得多了,比方說貫、攝、常、法,貫串妙理猶如花鬘,攝受眾生,常是真常之道,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和規律,徑是修行的徑路。還有湧泉義,繩墨義等等。
這是說經題。
品題
接下來是品題: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普門品》是《妙法蓮華經》七卷二十八品之中的第二十五品,品題是人法立題,觀世音菩薩是能證之人,普門是所證之法。古德解釋一般用十雙五隻來解釋“觀世音普門”。
十雙
第一是人法一雙。觀世音菩薩是能證妙法之人;普門是證得妙法以後能夠普門示現,廣度眾生,是所證之法。
第二是慈悲一雙。普門入於大慈,幫助眾生得利樂;觀世音入於大悲,尋聲救苦。
古德解說慈悲一雙,說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的時候,會經常說一個感應的故事。有一位商人,他很信仰觀世音菩薩,每一天都會在佛堂裏麵念誦《普門品》和念觀世音菩薩的德號。
有一次他要出門經商之前,那天晚上就做了一個夢,夢中間就有個人反複地跟他說一個偈子:
逢橋莫停舟,遇油便抹頭,
鬥穀三升米,青蠅聚筆頭。
然後他做這個夢醒來了,這個四句話還是記得很清晰,他就把它寫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