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起無比菩提心,積累廣大二資糧。
敬禮現前正等覺,一切智尊釋迦佛。
為令有緣悉趣入,解脫之門無誤說。
開遮持犯清涼戒,大悲恩德難思議。
諸位法師慈悲!各位居士菩薩吉祥!非常歡喜,從今天開始,大家有緣共聚一堂來學習《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華嚴上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希望能夠以我所知的佛法大海中的一滴來供養諸位善知識。
首先請大家發無上的菩提心,為了幫助一切如母有情能夠得到人天的安樂和究竟解脫的安樂,所以我們來學習《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
這部經很淺,是講小乘的別解脫戒,並且是講居士的五戒,但是很重要,是我們修行解脫的基礎。正如我們開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時候要遵守交通規則,才不會發生交通事故,警察也不會找我們的麻煩。同樣的,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也必須遵守一定的生活規則才能平安、健康、幸福地度過一生。這個生活的規則就是五戒。
事實上五戒裏麵的前四條,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這個四條稱為性戒,如果犯了是性罪。也就是說無論你是不是信佛,是不是受了五戒,違犯了都是罪業,所以前麵的四條是為了保持社會安定的根本道德準則。
並且一切宗教他們的行為規範都與這個四條相通,在基督教裏麵有摩西十誡,最基本的四誡也是這個四條;在伊斯蘭教裏麵,《古蘭經》上對於生活規則的規定也與這個四條相通。在中國來說,我們儒家的思想所說的五常也與五戒相通。後漢時期,有一位牟子就主張儒釋道三教一致,他作了一篇《理惑論》,上麵就說五戒與五常的精神完全一致,不殺生即仁,不偷盜即義,不邪淫即禮,不妄語即信,不飲酒即智,所以仁、義、禮、智、信,五常也都在其中。可見五戒不單單是佛教之中諸戒之母,也是其他各大宗教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們做人的基本準則,所以可以說是整個人類社會共同的道德準繩。
我們非常有必要能夠了解五戒。有一些居士已經學佛很多年了,但是不敢受戒。什麼原因呢?第一個是認為好像受了戒就沒有自由,受到約束。是不是受戒就會增加我們的束縛呢?其實不是。應該說我們能夠真正地持好五戒才能夠得到更廣大的自由。
我們冷靜想一想,凡屬是那些觸犯刑律,或者身陷牢獄,失去自由的人,他們的罪歸根結蒂都是犯了五戒。比方說傷害其他人、殺人、毀容,這些都是犯了殺生戒;貪汙、侵占、勒索、偷稅漏稅,這些應該都是犯了偷盜戒;乃至於嫖娼、重婚、包二奶,那些都是犯了邪淫戒;誹謗、作偽證、或者背信棄義,這些都是犯了妄語戒;吸毒、飲酒,應該這些都是犯了飲酒戒。所以說因為犯了極重的五戒就失去自由。
我們也就可以明白,真正能夠了知五戒的內涵,並且守持好清淨的五戒才有真正的自由,應該說五戒的真義就是自由。我們因為受持好戒法,所以現世就能夠歡喜自在,就能夠更健康、更快樂地生活,並且我們的家庭就更和睦。當然我們也因為持好五戒,所以能夠超出輪回。
還有一種因素,有些人是學佛不敢受戒,他就有一個誤解,認為說:“我受了戒,萬一犯戒的話要墮地獄。”所以很害怕,就不敢受戒。
佛陀住世的時候,比丘尼裏麵有一位神通第一的,叫做蓮花色比丘尼,她證得果位以後,就勸導很多的女眾出家修行,受戒。然後那些人就跟她說:“我們不敢受戒,因為受了戒以後,犯戒的話要墮落。”
蓮花色比丘尼就給她們開示說:“寧願受戒,因為宿世的業力犯了戒,然後再去懺悔,這個就要好過因為怕犯戒而不受戒。”我們受戒以後,縱使犯戒,因為有慚愧心,懂得懺悔,所以罪業會減輕,還有將來得度的機會。如果不受戒的人,他犯了戒不知道懺悔,罪業會越來越重,所以會沉淪到三惡道中間去,所以寧可受戒而犯戒悔過,也不要不受戒。並且我們如果能夠受戒,那個解脫的種子就種下來了。
還有一重原因是,有一些人說:“這樣子的話,我也盡量做到五戒的要求,但是我不受戒。”
這個跟好好地受持五戒有什麼不同呢?
如果是我們不肯受戒,但是會按照五戒的要求去做,比方說不殺生,如果你沒有受戒,也做到了不殺生,隻有在逢緣對境的時候你才有功德。你家裏的人買一條活魚回來,然後你說:“我雖然沒有受戒,但是我不殺生。”這樣子的話,你在遇到這個環境才有功德。但是我們如果受了五戒,得到了無作戒體,而這個無作戒體是盡虛空、遍法界的,所以我們受了五戒以後,不管有沒有遇到那個環境,隻要不犯,我們的功德都在日日增上,日日增長,所以一定要發心受持戒法。
並且五戒是一切世出世間諸善戒法的根本,受持五戒能夠破貪瞋癡煩惱:我們持不殺生戒就是破瞋恚的煩惱;持不偷盜、不邪淫戒是破貪欲的煩惱;持不妄語戒是破愚癡的煩惱;持好不飲酒戒是能夠消除放逸;所以受持五戒是近報人天,遠證佛果。
不飲酒戒是屬於遮戒。因為飲酒這種行為本身並不一定是罪惡,也不違反國法,但是如果飲酒失去理智,它就會成為一個作惡的助緣。失去理智後果非常可怕,佛法是智慧的教導,所以我們要保持理智就要受持不飲酒戒。
龍樹菩薩在《親友書》上說:“猶如萬物依大地,一切功德依於戒。”我們隻有非常紮實地打好戒律的基礎,佛法的深廣功德才能生起來。
如來說法,戒律分為小乘、大乘的顯宗和大乘的密宗戒法。小乘的戒法是別解脫戒,稱為外別解脫戒,針對眾生身口的行為和語言來對治。內大乘菩薩戒是針對於意業起心動念來對治,所以稱為內大乘菩薩戒。大乘的密宗金剛乘三昧耶戒是直接依法界本性起修,所以是密金剛乘三昧耶戒。小乘戒是側重於對治貪煩惱;大乘顯宗菩薩戒是側重於對治瞋恚的煩惱;大乘密宗的三昧耶戒是側重於對治愚癡的煩惱,直接依法界本性而起修,所以他守持的戒律更微細。這一切戒法的根本、基礎,都應該是我們如法地受持好五戒。
我們先要做一個好人,然後要做一個修行人,再做一個明白人。我們首先能夠成為世間的善男子、善女人,要成為好人,應該要持好五戒。持好五戒是我們能夠生活更快樂的基礎,也是我們身體健康、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的基礎。
不要輕視五戒,如果你能夠不殺生、不邪淫、不飲酒,你身體會更健康。你希望家庭和睦,也需要大家都守持好五戒。乃至於我們希望世界和平都需要持好五戒。為什麼?你看,兩次世界大戰都是犯了教他殺,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幾千萬人流離失所,幾百萬人喪失生命,都是因為沒有持好不殺生戒,所以受持好五戒是我們做一個好人的基本準則。
更進一步要做一個修行人,我們希望能夠超出生死輪回,也需要戒法。戒法是三乘佛法的基礎,土美仁波切在《佛子行三十七頌》上說:
無戒自利尚不成,欲能利他豈可能,
是故無存貪有心,護持淨戒佛子行。
並且現在這個末法時期眾生的欲望很重,外界的六塵誘惑也更厲害,大家能夠持戒的幹擾就非常多,所以佛在經典上說:末法時期如果能夠受持清淨戒律,乃至於一日一夜的功德都勝過於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七寶供養如來。《無量壽經》上麵也說:我們在娑婆世界這個五濁惡世中間,一日一夜修行的功德都勝過在極樂世界百年修持的功德。可見我們在現在這個時期更加要非常清淨地持好戒法。
釋經題
先看經題,《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
【佛說】
“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始覺、本覺、究竟覺。自覺,是覺知自心本不生滅;覺他,是覺一切法無不是如;覺滿,是自覺覺他,功圓果滿,福慧兩足尊。
為什麼在經首要標明“佛說”?因為表示尊重戒法。
一、經是通於五種人說,律唯有佛說,佛製。
二、經是隨時隨地皆可說,天上人間,乃至於他方國土都隨時可以說經。律是一定要在比丘僧團之中才來講,包括《五戒相經》,佛陀也沒有直接跟淨飯王去講解五戒戒相,而是等到淨飯王走了以後才為比丘說,讓這些在家的信眾輾轉從比丘來學習。所以可見標出“佛說”兩個字很重要。
【優婆塞】
譯為近事男,或者清信士,在家親近奉事三寶的男居士。
【五戒相經】
戒相,在《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上麵說到戒法、戒體、戒相、戒行。
戒法,就是佛陀製戒,但述功能,好像藥方一樣。
戒體,唯論業性。
我們受戒一定要能夠得戒體,我們如果是受出家的具足戒,是在三番羯磨的時候,我們依法觀修,納受戒法於心,就可以得到無作戒體。但是這個五戒是我們在受三皈依的時候能夠得戒體,所以我們在寺院裏求法師授五戒的時候,自己要能夠保持觀修,保持觀想,否則難以得戒體。並且我們是受五戒的時候,正在念三遍三皈依的時候得戒體。
所以第一個,一定要保持觀修。第二個,三皈依一定念三遍。念第一遍三皈依的時候,我們就觀想納受戒法於心的這個功德,發心受戒的功德感得十方國土的功德雲升騰上來;念第二遍三皈依的時候,十方國土所升騰過來的功德雲全部聚集在受戒的行人,求受五戒的居士頭頂的上空;念第三遍三皈依的時候,應該想著我們頭頂的好像華蓋一樣的功德雲進入到求戒者的身體裏麵來,好像一個漏鬥一樣,上麵大,下麵小,然後把所有的功德雲通通聚集到他的身體裏麵,充滿了全身,再由這個身體彌滿到盡虛空、遍法界。所以我們發心是盡虛空、遍法界,這個戒體也是盡虛空、遍法界,這個時候就稱為得到戒體了,以後就可以具有任運止惡,任運修善的功能。
“後明戒行,略示攝修”,無論戒法、戒體、戒行,都需要了解戒相。“若非辨相,則法、體、行三,一無所曉。”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了解戒相,對於戒法、戒體、戒行三者都難以通達,所以說“法無別法,即相是法;體無別體,總相為體;行無別行,履相成行;是故學者於此一門深須研考。”我們對於戒相要能夠通達,要能夠了解,對於戒的開、遮、持、犯都要清晰。我們了解了戒法以後,要成就戒體才有作用,否則戒是戒,你是你。正如我們得到藥方以後要照方抓藥,然後把藥喝下去,才能治好病一樣,我們要超出輪回也一定要能夠得到戒體。這是五戒相。
【經】
就是貫攝常法。
譯者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摩譯】
這是譯者。“宋”,是指南北朝時候的劉宋。中國曆史上有兩個宋朝,一個是南北朝時候的宋齊梁陳,這個宋齊梁陳的宋是劉裕所開創的,稱為劉宋。一個是趙宋,趙匡胤所開創的北宋和南宋。
“天竺”,這位翻譯的求那跋摩法師是北印度罽賓國人,也就是克什米爾這個地方的人。他二十歲的時候出家受具足戒,精通經律論三藏,所以稱為天竺三藏。三十歲的時候,罽賓國的國王死了,沒有後人,大眾就推舉求那跋摩法師,希望請求他還俗來做國王。法師推辭不脫,所以就走了,到闍婆國(即今印度尼西亞)那邊去弘揚佛法。
求那跋摩的意思就是功德鎧,他在劉宋宋文帝元嘉元年,公元424年航海到達廣州,在廣州曾住一個時期,並且在石壁上畫一些阿羅漢像等等,晚上都會放光明。在元嘉八年到達建康城,宋文帝非常尊重他,就請他住在祇洹寺裏麵翻譯經典。他翻譯的經典有《菩薩善戒經》,有《四分比丘尼羯磨法》和《沙彌威儀》,以及《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
《五戒相經》最著名的解釋就是明朝末年蕅益智旭法師為這部經作了一個《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箋要》,說得很圓滿。智旭法師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現在他的全身舍利都仍然還供奉在杭州附近安吉縣的靈峰寺,靈峰寺的大殿旁邊就有蕅益大師的全身塔。他臨入涅槃的時候跟弟子們說:“三年以後,你們再打開我坐的這個缸,然後把他火化掉”。三年以後,弟子們一打開,一點都沒有腐壞,並且身體的肌肉還有彈性,麵貌如生,頭發還在生長,所以弟子們沒有火化,就在大殿旁邊建了一個靈峰全身舍利塔,我們現在去朝拜都可以拜得到。
近代的弘一律師也作過一個補充,補釋。台灣的廣化律師有一個《箋要集注》。這個是關於翻譯和解釋。
敘分
【聞如是,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
這個是敘啟分,敘分。前麵的是六種成就:“聞如是”,就是如是我聞,信成就、聞成就;“一時”是時成就;“佛”是說法主成就;“在迦維羅衛國”是處所成就。
“迦維羅衛”,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迦毗羅衛,譯為中文就是妙德城,在現在尼泊爾的塔拉伊,是佛陀的祖國,“佛生迦毗羅,成道摩竭陀,說法波羅奈,入滅拘絺那。”也表示五戒的戒法是一切諸佛的出生地,是一切戒法之母。
【爾時淨飯王來詣佛所,頭麵禮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這個時候佛陀的父王(淨飯王)來禮佛,求法。
這個《五戒相經》的請法緣起是淨飯王,是佛陀的父親,也就表示五戒是三世諸佛之父,能夠出生諸佛。
【“欲所請求,以自濟度,唯願世尊,哀酬我誌。”】
我向佛求法,希望能夠濟度自他超出輪回,請求世尊哀憫我,滿我所願。
【佛言:“可得之願,隨王所求。”王白佛言:“世尊已為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製戒輕重;唯願如來,亦為我等優婆塞分別五戒,可悔、不可悔者,令識戒相,使無疑惑。”】
佛陀製戒,小乘的別解脫戒是漸製的,需要待緣起。雖然已經為出家眾製了戒法,但是居士五戒因為無人請法,所以佛陀未製。現在父王(淨飯王)來求佛開示五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