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有著名的四公子,他們是齊國的孟嚐君田文、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楚國的春申君黃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這幾個人都有個愛好,即廣招門客,因此名聲在外,但能力則值得懷疑。
本節的故事與孟嚐君有關。孟嚐君是齊國貴族,據《史記》記載,他的父親是齊威王的小兒子、齊宣王的庶弟。孟嚐君有四十幾個兄弟,他小時候很不受待見,但他的嘴上功夫很好,老爹死後,竟把爵位和封地都給了他。
按史書記載,孟嚐君早年除了廣納門人,似乎沒有什麼特別的事跡,但秦昭王不知為何卻看上了他。秦昭王為了招攬孟嚐君,甚至不惜把自己的親弟弟涇陽君派到齊國當人質。孟嚐君手下那幫門客或許是出於私心,也或許確實是為孟嚐君著想,總之找出各種說詞,就是不讓孟嚐君出國。
過了幾年,秦昭王還不死心,又來延請孟嚐君,而且開出了更優厚的條件——讓他到秦國當國相。孟嚐君實在是扛不住這樣的誘惑,於是帶著手下的門客浩浩蕩蕩殺奔秦國。為了表達他對秦王的感謝,他獻上了一份厚禮——一件狐白裘。狐白裘是用白色狐狸腋下的皮毛做成的裘皮大衣,珍稀異常。司馬遷說這件狐白裘“值千金,天下無雙”,應該是可信的。
這件狐白裘有可能是齊國的國寶。因為據《吳子春秋·內篇·諫上》記載,齊景公在位的時候,有年冬天大雪下了三天不停,景公披著一件狐白裘,坐在殿堂側邊的台階上,對進官拜見的晏嬰說:“好奇怪啊!大雪下了三天,卻一點都不冷。”晏嬰回答說:“哪裏是天氣不冷,是您老的裘皮大衣好呀!”景公臉上掛不住了,立馬吩咐拿出衣物和糧食,發放給饑寒交迫的窮人。在這段記載中,齊景公穿的那件珍貴的狐白裘,很可能就是孟嚐君拿來討好秦王的那件。
至於他是怎麼把老祖宗的寶貴遺產弄出來的,就不得而知了。
孟嚐君在秦國待了一段時間以後,也沒做出什麼突出貢獻,秦王對他也就不那麼重視了。這時有人開始打孟嚐君的小報告,說讓一個齊國人掌管秦國的政務,必是大患。於是,秦昭王把孟嚐君囚禁起來,準備找個借口把他宰了。
就在孟嚐君生死攸關的時刻,秦昭王的一個寵妃救了他。《史記》中沒有記載這位妃子的名字,但其他書中將她叫做燕姬,意思是來自燕國的妃子,我們權且這麼稱呼她。
孟嚐君知道燕姬對秦昭王的枕邊風非常管用,於是,他派人找燕姬幫忙。燕姬是個典型的現實主義者,重財不重義的女人。她的回答很幹脆,幫忙可以,但要回報。她提出的回報就是一件狐白裘。
這個要求讓孟嚐君犯了難。這狐白裘天下隻有一件。秦王知道它的珍貴,自己也舍不得穿,把它鎖了起來。可是,燕姬態度明確,沒有狐白裘,就不會幫忙。而燕姬不出麵,孟嚐君的小命就難保。無奈之下,孟嚐君把手下的門客招集起來詢問對策。大家麵麵相覷,誰也沒招兒。就在這時,坐在最後麵的一位搭腔了,說他可以拿到狐白裘。司馬遷稱這位為“狗盜者”,是個慣偷。
這天夜裏,狗盜者潛入秦宮,像狗一樣鑽進庫房把狐白裘偷了出來。孟嚐君拿到裘皮後,立即送給燕姬。燕姬確實是非常講信用的人。狐白裘一到手,她就立即履行合約,不斷在秦昭公枕頭邊吹風,說孟嚐君的好話。秦昭公本來就是反複無常、毫無主見的人,竟然聽信了寵姬的話,給孟嚐君發放通行證,準許他離開秦國。
孟嚐君怕秦昭王變卦,連夜帶著一群門客逃跑,路上還更姓改名,生怕被人認出。半夜時分,孟嚐君跑到函穀關,但關門大閉。按照當時秦例,雞叫時才打開關門。這時,孟嚐君手下一個能學雞叫的門客又派上了用場,幾聲雞叫後,守關的兵丁以為時辰已到,打開關門把孟嚐君一行放了出去。秦昭公終於後悔了,但他派來抓孟嚐君的人馬趕到函穀關時,已經晚了一步。
這就是著名的“雞鳴狗盜”的故事。
孟嚐君這次萬幸逃得命來,後來怒而率齊韓魏聯軍攻秦,打得秦昭公割地求和。也不知道秦昭公知不知道,他吃了這個大虧,隻是因為他喜歡的女人貪圖一件狐白裘。
騙子們說:孩子、老人和女人最好騙。孩子是因為年少無知,老人是因為節儉和貪心,女人則多數是因為貪婪。貪婪是女人的一個死穴。假如這個女人的位置舉足輕重,貪婪的殺傷力就是毀滅性的。不少倒台的貪官就是從老婆、情婦收賄開始的,經常見諸報端的婚姻詐騙案中,上當者多數是女性。
人可以惜財,但不可以貪婪,因為貪婪是致命的毒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