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皇聞知光宗染疾,親自過宮探視。適值光宗睡眠未醒,壽皇告誡左右不要驚動他。直至光宗醒來,小黃門方才奏知。光宗矍然而起,下榻叩頭請罪。壽皇安慰數句,忽然想起李後不在宮中,詢問之下,才知她越俎代庖,忙著替光宗處理奏章。按照宋朝慣例,後妃不得幹預朝政,李後竟然違反祖宗規矩,公然批閱奏疏。壽皇大為惱火,便把她叫來,狠狠地訓斥了一頓。李後雖然不敢強辯,但對壽皇已是恨得咬牙切齒了。
毫無原則地懼內
紹熙三年(公元1192年)三月,光宗病體稍好,開始聽政。宰相率百官懇請他到重華宮朝拜壽皇。光宗推說久病初愈,不能前去。於是文武百官紛紛上疏,流著淚苦諫。光宗無可奈何,才在紹熙四年間前往朝見壽皇一次。此後便一連半年沒有再去過重華宮。直到十一月,丞相留正率百官至重華宮朝賀,兵部尚書羅點等上疏請光宗見壽皇,光宗竟拂袖退朝。大臣彭龜年慷慨激昂地說:“壽皇當年侍奉高宗,極盡人子之道,陛下親眼目睹。何況壽皇隻有陛下一人,聽說陛下有病,親自探視,聖上愛子拳拳之心,盡人皆知。如今陛下誤聽小人離間之言,長久不去省親,有虧於孝道,怎能慰天下之望?”宗室趙汝愚也反複進諫。光宗又同李後商議,方點頭答應。原來李後想歸謁家廟,怕群臣諫阻,才做個順水人情,答應過宮定省。壽皇卻以為李後幡然悔悟,非常高興,父子相聚,無話不談。直到天色將晚,光宗夫婦才返回宮中。接著,李後便歸謁家廟。在這以前,李後就把家廟修建得富麗巍峨,幾乎與太廟相差無幾,而護衛之士,竟然多於太廟。李後父、祖、曾祖三代都已封王,這次歸謁家廟,又有親屬26人、故舊172人各授官職,甚至李家的門閣,盡管是雞鳴狗盜之徒,也都封了官。這種反常現象,在宋朝曆史上,再也找不出第二個人來。
光陰荏苒,歲月如流,不覺到了紹熙四年(公元1193年)重陽節。百官上壽已畢,請光宗朝見重華宮。光宗未得李後同意,不敢答應。大臣謝深甫上諫說:“父子至親,天理昭然,太上皇愛陛下,就像陛下之愛嘉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太上皇春秋已高,倘不去朝見,千秋萬歲之後,陛下何以見天下之人?”光宗聽後怦然心動,當即傳旨往朝重華宮。群臣得旨,非常高興,鵠立靜候。不料光宗剛剛走出禦屏風,李後突然出現,拉住光宗的衣袖說:“天氣寒冷,皇上久病,快回去飲酒禦寒吧。”光宗隻得轉身退回,百官、侍衛見此情景,一個個相顧失色,大臣陳傅良急中生智說:“百官都已齊集,陛下千萬不可還宮,暮秋天氣,並不嚴寒,請聖駕還是前往吧。”李後聽得真切,一把拽住光宗,轉入屏風後去了。陳傅良窮追不舍,也跟到了屏風裏邊。李後大聲嗬斥道:“這裏是什麼去處?酸秀才難道不怕殺頭嗎?”陳傅良無可奈何,嚎啕大哭著走了出來。從此以後,京城之中,街頭巷尾,從百官到庶民百姓,沒有不對李後議論紛紛的。
壽皇在宮中望盼欲穿,卻不見光宗前來探視。於是他鬱鬱寡歡,幾乎寢食俱廢。紹熙五年(公元1194年)68歲的壽皇悒鬱成疾,到了四月,疾勢越來越重。群臣請光宗過宮問候,光宗卻與李後前往玉津園遊玩去了。以後不管眾大臣怎樣上疏力諫,光宗始終不肯前往重華宮探望重病的父親壽皇。萬不得已,隻好派遣太子嘉王前去探病。盡管如此壽皇也感動不已。
六月九日,壽皇病逝。群臣奏知光宗,光宗不肯過宮。
到了十三日,壽皇大殮之日,光宗車駕仍未到來,群情洶洶不安,丞相留正等隻好奏請吳太後主喪。吳太後是孝宗之母,見光宗不肯出麵,隻得代行祭奠之禮。朝野上下,見此情景,以為政事要有大變故,亂作一團。有的藏匿金帛,有的不告而辭,有的攜眷歸鄉。
後趙汝愚等大臣同吳太後商議以皇帝有病之由推立太子繼位,是為寧宗皇帝。
李鳳娘自成為太上皇後,無法幹預朝政,隻好退居宮掖,頤養天年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