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3章 陳壽(1 / 1)

陳壽,字本仁,原籍江西新淦(今新幹),因祖父戍衛遼東,遂人籍寧遠(今遼寧興城)。他於成化八年(1472年)中進士,授官戶部給事中,從此登上仕途。曾先後擔任左僉都禦史、延綏巡撫、陝西巡撫、南京兵部侍郎、刑部尚書等。為官前後共達40年,自始至終清正剛直,深受世人的敬佩。

陳壽一生所遵循的信條,是為官“三不喜”,即:一不喜隨意彈劾官吏,二不喜為子弟親友爭功或牟取私利,三不喜金錢財物。

在陳壽最初擔任給事中時,雖然給事中是言官,糾劾百官是其本職工作,但他很少彈劾別人。有人不解,問他,他解釋道:“我的父親曾多次警告我不要作刑官,因為刑官容易冤枉人;而言官若是冤枉起人來,就更厲害了。所以,我不敢輕易上疏。”

話雖這麼說,但他論及時弊,卻毫無隱誨;即便涉及那些當朝權貴,也決不留情。

有一次,陳壽奉命巡視宣化、大同邊防,發現派駐那兒的鎮守太監狐假虎威,變著法兒尅扣軍餉,中飽私囊。將士們對他恨之人骨,卻又無可奈何。陳壽弄清原委後,毅然上疏,將那太監彈劾罷免。

當時的憲宗皇帝朱見深迷信僧道,貪戀酒色。掌權大太監梁芳為投其所好,就向他推薦了一位名叫繼曉的僧人,專門為他煉丹和製作春藥。朱見深對繼曉非常寵信,竟不惜耗費白銀數十萬兩為他修建了一座寺院,供他盡情享樂。陳壽忍無可忍,遂會同刑部員外郎林俊、吏部給事中李俊一起上書,彈劾梁芳和繼曉。不料,昏君鬼迷心竅,陳壽被下詔獄。

出獄後,陳壽基於朱見深在萬貴妃的挑唆下而廢黜了賢達的吳皇後,萬貴妃的兄弟也隨之更加專橫跋扈,欺壓百姓,又上疏彈劾這些紅極一時的皇親國戚。結果,昏君大怒,再一次把他打入了大牢。

數年後,陳壽出獄並官複原職。這時,鎮守陝西的太監廖堂正在那兒為非作歹。由於廖堂暴虐成性,朝廷派去的官吏都不敢得罪他。吏部尚書楊一清認為,隻有像陳壽這樣剛強廉潔的官員才能製服他,便請旨陳壽為欽差大臣前去陝西巡撫。

陳壽一到陝西,幾日內便查出了廖堂搜刮民財數萬金的特大案件。他一麵將這不義之財留作賑災,一麵下令追捕廖堂的幫凶和爪牙,隨後奏明朝廷將廖堂押回了京城。

所以,人們普遍認為:陳壽不喜隨意彈劾官吏,決不包括那些貪贓枉法之流。

陳壽對其子弟親友一向要求甚嚴,從不為他們牟取私利,也不許他們利用他的職權撈任何好處。

有一次,陳壽以右僉都禦史的身份巡撫延綏(今陝西北部一帶),正遇到當地少數民族的首領率眾人侵。那些人先是派出了少數騎兵,裝模作樣地竄到明軍大營附近來誘敵。有些明朝將領不知是計,連忙準備出擊;陳壽卻不準。隨後,陳壽獨自來到帳外,同數10位騎士坐在小凳子上飲茶聊天。敵人一見,怕有埋伏,蒼惶撤退。陳壽趁機下令出擊,結果將那些人一網打盡。當他向朝廷報捷時,許多人都勸他在報功表上也寫上他那隨征子弟的名字,他卻嚴肅地說:“我的子弟即不習馬騎射,更不會打仗,哪能欺騙朝廷呢!”

後來,朝廷為犒賞延綏將士,特地撥來了一批錢物,陳壽也不許自己的子弟與血戰疆場的官兵同樣受賞。

陳壽在邊防多年,曾無數次打退敵軍的進攻。其間,他的子弟雖未像其他將士那樣衝鋒陷陣,但在行政管理和後勤服務等各方麵也都做出了很大貢獻,但陳壽從來沒有嘉獎他們。隻是其他將領實在看不下去,才將他們的功績悄悄上報朝廷,並受到朝廷的補賞。

陳壽小時候,有一次在路上撿到了幾兩銀子。他不知失主是誰,又怕放在路上被別人撿走,竟坐在原地等候失主來找。一直等到深夜,終於將銀子還給了失主。

當官後,陳壽更加注重清廉,不但從來不貪不占,還將自己的俸祿隨時周濟給了生活困難的親友們。

有一次,由於他不肯向專權的大太監劉瑾折腰,致使劉瑾給了他一個罰米的處分。但他家中一貧如洗,實在拿不出米來。劉瑾獲悉此情,也不得不收回成命。

陳壽83歲被進為一品尚書,為六部之首。但他自感年老體衰,很快便請求退休了。

退休後,陳壽由於貧困而無家可歸,隻好流寓南京,住在一位朋友借給他的兩問年久失修的房子中。他的老友楊一清為此感慨萬千,說他“廉名為尤著。居常布素如寒士。老無所於歸,諸子旅寓漂泊,環堵蕭然。”

陳壽死後,家中無錢裝殮,多虧了昔日的同事、尚書李充嗣和府尹寇天舒等人共同出錢,才為他辦了喪事,將其屍骨臨時埋在了南京郊外。

數年後,陳壽的親友不忍心讓他的遺骨葬在異地他鄉,一起湊了筆錢,將他移葬到新淦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