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八、成為職場中重要的少數人(2 / 3)

以上是發生在生活中的真實事例。俗話說得好:“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每個人的情況不同,興趣和偏好也不同,因此對於各種行業的滿意程度也不同。如何在選擇行業、職位中獲得利益最大化,這也是一門比較高深的學問。

現實生活中,不同行業間的收入相差可高達10倍以上,為此,麵對熱門行業人們總是趨之若鶩。是不是隻要是熱門行業就好呢?這也未必,關鍵還是看這個行業、職位是否適合你,是否能讓你產生滿足感。

IT工程師是個所謂“香餑餑”的職業,很多人豔羨這個“年輕、時尚”的職業,然而,在這些豔羨者中有相當部分的人其實並不適合搞軟件開發。例如,讓一個浪漫、善於交際的人從事IT工程師,整天麵對程序邏輯,顯然是“放錯了地方”。並且,IT工程師這個職業本身也並非是十全十美的,由於其職業特性,很多超過35歲的工程師往往必須考慮轉型問題,如轉行到相關管理、銷售崗位上,這是IT工程師不得不麵臨的發展瓶頸。

從這個意義上講,沒有完美的職業,隻有適合自己的職業。職業選擇的出發點首先應該是自己的偏好、能力、滿意度。在一個不適合自己的熱門行業裏摸爬滾打再長時間,也很難有出頭之日。

此外,從周期的角度來看,任何行業都有高峰期與低穀期,“黑暗之後就是黎明”。很多職業人士可能有這樣的想法:哪個職業賺錢,就轉行到哪裏去。一定不要忘了職業發展的兩條基本規律。

(1)跳槽、轉行、職業發展都需要職業資本作為後盾

如果缺乏這個職業所需要的技能、經驗、資本,想跳也跳不進去,即使千方百計跳進去了,幹不了多久就會被淘汰。因此,在轉行跳槽前,先要儲備自己的相關能力,而這往往需要長期的積累,不是一個簡單短暫的臨時準備就可以實現。

(2)在這個信息高度發達的社會,熱門行業也很容易變冷門

從熱門職業到冷門職業,往往隻要三五年的時間,也就是說,或許你根本來不及抓住、積累職業資本,“熱門”就已經變成了“冷門”。這個規律應該比較容易理解,因為伴隨著經濟周期的波動,很多周期類的行業很容易從“熱門”跌落至“冷門”。

2007年證券市場走入“大牛市”的時候,很多證券行業的工作人員收入都達到了幾十萬元、幾百萬元,而沒過幾年“熊市”來了,炒股被看做是“敗家”的事情,很多證券從業人員的收入也從雲端落至地下。

因此,麵對熱門行業不要盲目跟風,因為這種熱門行業可能並不適合自己,到頭來還會耽誤自己。如果能沿著一條適合自己的路走下去,以平常心對待職場風雲,也許這就是最優決策,你也會是最早達到成功的那一個人!

3.成為職場中的少數優秀者——二八效應

曉霞大學畢業後進入一家跨國公司當會計,很快升到中層管理職位。她總是按時上下班,麵對領導的詢問,也都能立刻拿出正確的財務報表。但是,慢慢地,曉霞覺得公司一些重大決策越來越與她無關了,而她的名字再也進不了晉升名單。

曉麗是一家軟件企業的市場分析師。有一天,她發現一份關於公司過去10年間所有重要項目的財務文件,每一筆都寫得非常詳細。她很好奇,想知道大項目的利潤是否比小項目高。經過分析,她發現在許多方麵都有很大差異,有些大項目甚至不如小項目利潤高。第二天,她向主管做了彙報,並提議:公司不但要贏得更多項目,更要贏得對的項目,那樣才確保利潤最大化。從此之後,曉麗的工作開始不一樣了。她除了做日常的市場研究外,還被主管要求對公司的事業做更深入地分析。她的分析報告都會直接遞給公司高層,這讓她比別人有更多機會使自己的研究成果發揮最大影響,最後導致公司大規模的改變市場策略。

從以上事例可以看出,曉霞就像大多數人一樣,循規蹈矩地上班,做該做的事,是個踏實的員工。但從某種角度看,她也不會有太大的突破。做一個形象的比喻,她和一些運動員類似,參加所有比賽,卻從未贏過重要大賽。她雖然工作努力,但和別人沒有任何不同,也就是可替代性非常強,最終她會變成公司可取代的人。

相反,在工作實踐中,曉麗重新定義了自己的角色,從“協助贏得生意”到“協助贏得對的生意”。正因為如此,她常被邀請參與許多超越原先權責範圍,但有助於職業提升的活動,得到別人沒有的機會和經驗,她也就有了職業晉升的空間。

為什麼這兩個人會在工作中有如此差異的表現呢?事實上,這就是職場中的“二八效應”。著名的“二八效應”相信很多人已經聽說過,但真正理解它並把它運用於自己的工作、生活中的人恐怕不多,當然這也是“二八效應”起到的影響。

“二八效應”是什麼?它是著名的經濟學經典理論之一。“二八效應”又稱80/20原理,是二十世紀初意大利統計學家、經濟學家帕累托提出的。他指出:在任何特定群體中,重要的因子通常隻占少數,而不重要的因子則占多數,因此隻要能控製具有重要性的少數因子即能控製全局。社會約80%的財富集中在20%的人手裏,而80%的人隻擁有20%的社會財富。這種統計的不平衡性在社會、經濟及生活中無處不在,這就是“二八效應”。

這個原理經過多年的演化,已變成當今經濟學界所熟知的“二八效應”,即80%的公司利潤來自20%的重要客戶,其餘20%的利潤則來自80%的普通客戶,而20%的員工創造80%的財富。

二八效應:80/20法則(80/20 Rule)又稱帕累托法則、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則或不平衡原則、猶太法則。此法則是由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提出的。80/20法則認為:原因和結果、投入和產出、努力和報酬之間本來存在著無法解釋的不平衡。

“二八效應”告訴我們,不要平均地分析、處理和看待問題,要善於抓住事情的關鍵點,這樣你才能夠成為職場中20%的成功人士。下麵先來看看職場中20%的成功者和80%的失敗者有何區別。

(1)20%的人用脖子以上賺錢,80%的人用脖子以下賺錢。

(2)20%的人正麵思考,80%的人負麵思考。

(3)20%的人買時間,80%的人賣時間。

(4)20%的人支配別人,80%的人受人支配。

(5)20%的人做事業,80%的人做事情。

(6)20%的人“我要怎麼做,才有錢”,80%的人“我要有錢,我就怎麼做”。

(7)20%的人愛投資,80%的人愛購物。

(8)20%的人懂得放眼長遠,80%的人隻顧眼前。

(9)20%的人把握機會,80%的人錯失機會。

(10)20%的人計劃未來,80%的人早上起來才開始想今天要做什麼。

(11)20%的人按成功經驗行事,80%的人按自己的意願行事。

(12)20%的人明天的事情今天做,80%的人今天的事情明天做。

(13)20%的人總是想“如何能辦到”,80%的人總是想“不可能辦到”。

(14)20%的人相信自己會成功,80%的人不願改變環境。

(15)20%的人永遠讚美、鼓勵,80%的人永遠漫罵、批評。

(16)20%的人會堅持,80%的人會放棄。

一般來說,管理者一般視表現最出色的20%的員工為公司的精英分子。資源和機會都向他們傾斜,豐厚的獎勵、充分的資源、周密的心思被用來培養、發展這一小部分人。

在民營企業每年年底發年終獎的時候,每個人的紅包應該是不同的,而且是不允許互相打聽的。其實,老板發紅包也會遵循“二八效應”,20%的精英員工拿走了80%的年終獎,其餘的員工每個人的獎金會很少,甚至有的人幹脆沒有年終獎。

“二八效應”的靈魂就是,隻要抓住了核心價值關係,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抓住職場中“二八效應”的靈魂,就能使走向職場晉升的路更順暢、更快捷,也會使職場中利益最大化。

不可否認,職場中大部分人都是那80%中的一員。每日兢兢業業地按時上班,在辦公室的日光燈下蒸發青春,在若有若無的環境中磨光了銳氣。但是,很多人在心目中還是很想加入那20%的人群。那麼如何運用“二八效應”,怎樣才能成為職場中20%的精英分子呢?

在職場中使用“二八效應”,就是讓你的老板記住你最擅長的20%。具體來說,就是做對的事,比多做事要重要。事實上,我們的工作中,有80%的內容是單調的,實在很難靠這些事讓自己與眾不同。但是,我們隻要贏得那些關鍵的戰役,就能實現與眾不同。“二八效應”的重點就在於,清楚該做什麼與不該做什麼,卓越的職業人士總是懂得把最該做的20%放在最前麵。

要成為職場中的20%的人士,其實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隻要你按照以下原則來行事。

(1)要得到關鍵人物的認可

眾所周知,你所在的企業是由你的老板來驅動和管理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他就是關鍵人物,他的意誌就是公司的意誌。他掌握著資源、任務、人事的調配任用權,負責對目標的達成,對規則的解讀,對是非的裁決。

作為職場中的“運動員”,你必須清楚地知道,“裁判”是老板。記住,標準不是你心目中的公平規則。如果你把自己的價值觀當成了遊戲規則,那麼你離危險就很近了。懂得這一個原則,你就握住了職場“二八效應”的靈魂,簡單而有效。

(2)結果比過程更重要

企業是因目標而建立、存在和發展的,如果認真分析一下什麼樣的職位可以獲得高薪,你就知道為什麼結果如此重要。

因此,對結果承擔直接責任的職位,是職業發展的優選方向。實現結果的複雜度越高、占用資源越多、專業需求越深、風險越不確定,所擁有的價值就越大。如果你想要成為關鍵人物,把你奮鬥的目標瞄準這類職位,往往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讓老板記住你最擅長的20%

在職場中,這一點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為很多大型的企業,動輒有幾百名員工,領導不可能會記住每個普通的員工,畢竟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但是,如果他能夠記住你最擅長的20%,那麼你離職場中的晉升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