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上曾經連續三年上演的係列小品《賣拐》中,趙本山得寸進尺,用帶有聳人聽聞的語言和誇張的手勢暗示範偉腿腳一定有病。一開始範偉存在合理的心理防禦,可經過趙本山不斷的誤導,高秀敏恰當的一唱一和,居然被忽悠了,寧願丟棄嶄新的自行車,掏錢買了拐杖,到後來又心甘情願拋棄拐杖買了輪椅!在捧腹大笑的同時,也精確反映了無壓力屈從的登門檻技術。

實踐證明,“登門檻技術”是一種有效的態度或行為改變方法。

班主任張樺老師正是運用了登門檻技術,先讓學生承諾完成一件比較容易的任務,待到任務完成後,再接著提出更大的要求。逐步提出要求,將一個大的要求或目標分解為若幹較小的要求或目標,使李科從一個搗蛋學生轉變成積極的班級成員。試想,如果張老師一開始就向李科提出高標準、嚴要求,李科肯定很難接受,而分解的要求就比較容易接受。

為什麼會出現上述現象呢?社會心理學家給出了這樣的解釋,人們都希望與自己交往的人比較穩定一致。反複無常的人會讓人捉摸不定,無法控製與他的交往,因此,保持一致的形象是給人以良好印象的前提。

所以,家長常常說孩子得寸進尺,不斷地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隻要不滿足他們的要求就說父母不守信用,而父母為了保持一致的好印象隻能繼續滿足孩子的要求,甚至是過分的要求。學生又何嚐沒有這樣的感覺呢?中國家長好比較,不但要和學生的過去比,還要與班上同學比,與鄰居比,與同事的比,與親戚的孩子比……家長對孩子的要求,特別是對學習成績的要求是節節攀升,永遠是“夠不到的桃子”。倡導素質教育的家長,比的內容就更多了。

善於運用“登門檻效應”,會對同學的學習帶來很多益處,無論家長、老師,還是急於提高某方麵成績的學生,都要認識到分解目標的重要作用。千萬不要以為目標越高遠,動力就會越大;實在達不到大目標,打個折扣也是個中目標!過高的、難以完成的目標,會讓人失去興趣,產生抵觸情緒,美好的願望往往付諸東流,這樣的例子在生活、學習中隨處可見。所以,應該以循序漸進為原則,設計“跳一跳,夠得到”的可接受目標。設計合理的步驟是完成任務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可行性計劃有利於最終實現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