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從中將參謀次長到“密使一號”
1949年春,國民黨準備退守台灣。7月的一天,已成為被中共華東局領導的吳石將軍在香港與兒時的好友吳仲禧將軍會麵,把自己將去台灣就任國民黨“國防部中將參謀次長”一事告訴了吳仲禧。吳仲禧告訴他,可以不去台灣轉到解放區去。吳石態度堅決地表示:“我的決心已經下得太晚了,為人民做的事太少了。現在既然還有機會,個人風險算不了什麼。”為了避免嫌疑,他把夫人王碧奎和兩個小兒女也帶去台灣。他就是中共派往台灣的“密使一號”,是中國共產黨打入國民黨內部的最高情報官。在蔣家王朝垂死掙紮即將滅亡之際,身陷險惡的敵營中,他的命運又會如何呢?
求學從戎 東渡扶桑
吳石,原名吳萃文(字虞薰,號湛然),1894年生於福建省閩侯縣螺洲鎮(今福州市倉山區螺洲鎮吳厝村)。他少年就讀於富有維新色彩的福州開智學堂、榕城格致書院時,接觸到中國近代屈辱的曆史,從老師那裏知道了孫中山反清的義舉。受進步思想的影響,吳石從小立誌要為國家和民族盡自己的一份力。
當時還在福州開智小學讀書的少年吳石,聽老師在課堂上談到黃花崗72烈士中有19人為福建英傑時,激動得數夜難眠。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7歲的吳石毅然投筆從戎參加辛亥革命,與少年時代的好友吳仲禧一道參加福建北伐學生軍。隔年,他們有幸在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隆重典禮中,擔任警戒工作。1913年春,吳石與吳仲禧同時進入武昌第二預備軍官學校。同年3月末,宋教仁被袁世凱派人暗殺,在武昌預備軍官學校深造的吳石聞訊義憤填膺,欲約閩籍同學回鄉參加倒袁運動,後因海上交通斷絕而未能成行。同年7月,李烈均在江西反袁宣布獨立,同窗雷彪赴九江參加起義,失敗後被捕犧牲,吳石冒著生命危險,在校內秘密召集閩贛同學舉行追悼會。
兩年後,吳石、吳仲禧又同時進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與白崇禧、黃紹竑、張治中等是同期同學。吳石在保定軍校時,被稱為軍校狀元,因其無論年終考試或畢業考試皆為全校第一。
吳仲禧後來回憶說:“在軍校同窗四年的接觸中,我深深感到吳石有強烈的愛國心和正義感。有好幾次政治變故都曾使他想棄學而另找革命出路,終因缺乏明確的政治目標,而又渴望軍事上能學有所成而未果。”
吳石聰明過人,記憶力極強,又十分刻苦,1916年末,他在同屆800名學員中以第一名畢業。但陸軍部按省籍分發,福建省沒有地方部隊,當時福建被皖係軍閥李厚基殘暴統治。吳石不願為軍閥效力,在家閑居數月,十分苦惱,適逢孫中山在廣州發動“護法運動”,吳石於是到福建參加方聲濤(早期中國同盟會會員,黃花崗烈士方聲洞之胞兄)、張貞領導的地方民軍“驅李”鬥爭。在這個過程中,吳石與何敘甫將軍相識了,並成為了親密戰友,後來成為幾十年的生死之交。
何敘甫原名何遂,字敘甫,祖籍福清港頭鎮占陽村。1888年出生於福建侯官縣(今福州市)。1904年,何敘甫進入福建武備學堂,結識了林覺民、方聲洞、陳更新等革命黨人,開始參加反清革命活動。1906年畢業後,到南京在第九鎮當排長。翌年,考入河北保定陸軍隨營軍官學堂(後改稱陸軍大學)。這年,由方聲濤主盟,何敘甫加入同盟會。武昌起義爆發時,何敘甫是清軍北洋第六鎮統製吳祿貞的參謀。吳祿貞是革命黨人,正當他們準備起義直取北京時,吳祿貞不幸被清廷袁世凱刺殺。何敘甫悲憤至極,毅然決然率領第六鎮部分官兵宣布起義,被推為燕晉聯軍副都督。辛亥革命後,何敘甫見山西無可作為,便於1913年赴日本考察軍事。兩年後何敘甫回國,北京軍閥政府派他和沈鴻烈、鄭桓等為代表,赴歐洲觀察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到過法、比前線,並去過英、美等國。歸國後,寫了一本《歐洲觀戰記》。
1917年7月,孫中山在廣東組織護法軍政府。次年,剛從歐洲回國的何敘甫南下加盟,被任命為“靖閩軍司令”,並奉命回閩策劃打倒北洋軍閥福建督軍李厚基。所謂“靖閩軍”其實是並無正式番號的軍隊,主要依靠地方“民軍”及反李勢力,來完成反對軍閥之事。何敘甫就任司令後,一麵策動李厚基主力師長潘國綱脫離李部,一麵密謀暗殺李厚基。何敘甫回福州後,在台江太原街一個日本洋行內設秘密機關,密謀炸死李厚基。
由於組織策劃得不夠周密,行動計劃被泄密,暗殺李厚基的行動失敗,導致十多人犧牲。李厚基瘋狂報複,派軍警四處搜捕革命黨人,吳石與何敘甫被迫離開福建,經武漢北上。何敘甫避入日本領事館,後化裝逃到上海,再次東渡日本。1919年何敘甫回國,次年經孫嶽引薦進入直係,繼續尋找機會從事革命活動。吳石則因喉疾在北平休養,1922年他拜閩籍大儒何振岱為師,學習詩詞、國學。從此,古典格律詩詞的創作成為吳石一生的癖好。
1924年何敘甫參與了馮玉祥、孫嶽、胡景翼發動的“北京政變”,成為國民軍第三軍孫嶽部參謀長兼第四師師長。何敘甫上任後,即請吳石出任該師軍械處處長並統領炮兵,兼任南苑幹部學校教官。但國民軍僅一年多便在直奉兩軍夾擊下瓦解了。這時,蔣介石在南方誓師北伐,朱紹良任總部參謀長,委吳石為作戰科長。1927年,方聲濤回福建主持政務,吳石又回福建任軍事所參謀處處長(一說為軍事廳參謀長),致力整頓本省民軍。
隨著日本的崛起,日本軍事力量強大為人們所共識。1929年,為地方長官倚重的吳石,在仕途一帆風順的情況下做出了一個特別的決定,他要到日本的軍事院校去學習深造。他決心學習日本先進的軍事技術,成為一個深入了解日本軍隊的真正的軍事家,以報效國家民族。吳石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方聲濤,得到了方聲濤這位福建民主革命前輩的支持。就這樣,由福建省政府出資,保送吳石東渡留學。
吳石先入日本炮兵學校,繼而考入日本陸軍大學。他在日本六年,一家人過著清貧淡泊的生活,卻把節省的錢全部用來購置日本各種軍事著作和有關資料。由於學習刻苦,吳石在日本炮兵學校、日本陸軍大學,畢業成績也都名列兩校第一,當時被稱為“十二能人”,即:能文、能武、能詩、能詞、能書、能畫、能英語、能日語、能騎、能射、能駕、能泳。吳石精通日語,而且英語也非常好。1934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日本陸軍大學。
1935年秋吳石回國,在南京任參謀本部第二廳處長,專事日本情報研究。同時,兼任陸軍大學教官。吳石此時開始軍事理論著述,陸續出版了《兵學辭典》、《孫子兵法簡編》、《克羅則維茲兵法研究》等著作。這時期,他和何敘甫將軍來往十分頻繁,兩人成為莫逆之交。
1936年2月,吳石被授予陸軍少將軍銜。但由於吳石的政治背景屬於“桂係”,國民黨始終不肯給予帶兵實權,立誌做傑出軍事家的他,經常流露出報國無門的憤懣和失望的情緒。
從“九?一八”事變開始,日本帝國主義在一步步實施侵華野心。東北三省淪陷後,全國人民要求“一致抗日”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蔣介石采取“攘外必先按內”的政策,終於導致了“西安事變”的爆發。經過共產黨與張學良、楊虎城將軍等的多方努力,“西安事變”最終和平解決,在民族存亡的危急關頭,國共再度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
滿懷一腔愛國熱血的吳石,對日本侵略者無比憤慨,強烈要求國民黨政府抗日,明確表示讚同共產黨提出的“槍口對外”、“團結抗日”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