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從武裝起義走出的和平使者3(2 / 3)

4月下旬,國民黨新一一〇師奉調浙江義烏,接替國民黨三十五師防務。月底,解放軍渡江後,侯鏡如與廖運升失掉了聯係。

5月1日,廖運升的一一〇師各團到達義烏,分駐城郊各地。次日拂曉,師長廖運升率師直屬隊到達,師部設在隻有幾間平房的縣圖書館內。當日上午,國民黨八十五軍軍長吳求劍派高參李英伯帶了一個少校參謀,一連工兵,押著一列火車,從金華到達義烏車站。李英伯傳達吳求劍命令,要一一〇師家屬立即全部集合上車,由他們送往浙贛線終點站玉山縣,從那再改乘汽車去往福建。顯然吳求劍對一一〇師已有所懷疑,一旦家屬被運走,將會成為人質,部隊就落入他們掌握之中,起義也將成為泡影。

廖運升知道,這是蔣介石慣用的“人質戰術”,所以盡管李英伯多次以軍長命令相催促,廖運升始終以錢糧籌措需要時間,自己的家屬去杭州城內看病未歸為借口,堅持不集合家屬上車。雙方相持到中午,廖運澤視此情況,為了緩和緊張氣氛,使起義能順利進行,便帶著全家上了火車,李英伯等看廖運澤上了車,同時也考慮到自己的生命安全,遂於午後開車離開義烏。火車到達金華時,廖運澤全家下了車,改乘汽車去了廣州,部隊起義後轉去香港,沒有再回部隊。

當天下午,第九兵團司令李延年從金華發來電報,命令新一一〇師火速開往金華。廖運升意識到事態嚴重,一去金華即處在各路敵軍的包圍之中,李延年要他怎樣就得怎樣,若不執行命令就必須在義烏就地舉行起義。

廖運升馬上在司令部所在的義烏圖書館後院,召開了各團團長和有關人員參加的秘密會議。廖運升介紹楊振海同大家見麵後,講了全國的形勢和一一〇師目前的處境,提出就地舉行起義的主張,請大家表示個態度,與會的團長都表示願意起義。

5月3日天一亮,已聞到起義氣息的國民黨軍首腦,即派出飛機在義烏城的上空盤旋。情況緊急,廖運升加快了起義步伐。

5月4日淩晨,部隊開到了黃宅,在黃宅召開了全師官兵大會,廖運升宣布:“我們決定起義了,投向人民解放軍,走光明的大道!”會上,有個連長掏槍要向廖運升射擊,即被當場製伏。會後,有個團長借口掌握不住部隊,要求廖運升前去彈壓,企圖把廖運升騙到該團扣留,但也被及時識破。該師在師長廖運升的率領下,在浙江義烏舉行武裝起義。參加起義的官兵,從此投入人民懷抱,奔向光明,開始了新的生活。

同為5月,侯鏡如率三一八師撤到福州,進行整編。中共方麵再次派李介人來福州與侯鏡如聯係。這時,第17兵團的直屬部隊被編入第三一八師。7月,侯鏡如被調任為福州綏靖公署副主任兼任華東軍官團總團長。不久,侯鏡如到香港去探望母親。為了商議部隊起義的事宜,李介人和廖運澤特地來港會見侯鏡如,共同商議起義大計。最後決定:一方麵讓第三一八師準備在福州起義,一方麵派人到海南島、四川、河南做策反工作。

侯鏡如又把第三一八師副師長曹仁鳳召到香港,麵授機宜,並令其與中共華南局在香港的張鐵生、範劍崖聯係。然後,曹仁鳳回到福州即與第三十二軍軍長王修生秘密商定,做好準備工作,就等福州解放時,請侯鏡如趕回福州,直接率領第三一八師和第三十二軍同時起義。未料及解放軍進軍神速,勢如破竹,7月16日包圍了福州。侯鏡如事先未接到通知,沒能如期趕回福州按原計劃率部起義。7月17日,曹仁鳳和賴惕安便按侯鏡如原在香港的指示精神,率第三一八師起義,起義後該師編入解放軍葉飛獨立旅。

1949年10月1日,國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月底,部隊進行整編。三一八師按兵種分別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八軍直屬隊和八十三師。侯鏡如因策動部屬起義避居香港,三一八師起義後他聽從中共方麵的指示,繼續留在香港開展對台工作。

參政議政 愛民助學

新中國成立以後,侯鏡如曾一度滯留香港。他住在香港的這一段日子裏,聯絡了許多朋友,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方針政策,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黨和政府沒有忘記這位有功之臣,對他非常關懷。他過去從事地下工作的上級領導周恩來、安子文、李克農分別給他打電報,對他的工作和曆史貢獻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勵,並歡迎他回祖國內地共商國是。

1952年7月,侯鏡如終於從香港回到祖國內地,從此定居北京。黨和政府安排他擔任了政務院參事,他先後擔任政協北京市委員會副主席、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職。1954年後,他連任政協第二、三、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政協第五、六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他於1955年5月參加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1956年2月以來,先後被選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候補委員、中央委員、中央常務委員。1954年12月以來,連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三、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五、六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1959年至1975年,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委員。

1981年12月,在民革五屆二中全會上,侯鏡如被選為中央委員會副主席,此後連任第六屆和第七屆民革中央委員會副主席。1983年5月,侯鏡如偕夫人李嵩芸女士赴美探親訪友、觀光旅遊。1984年2月,他聯合三位旅美的黃埔軍校早期的老校友,即知名的原國民黨高級將領李默庵、宋希濂、蔡文治,在美國華盛頓發表《黃埔軍校老同學及家屬促進中國統一籌備委員會宣言》。這篇《宣言》被海外多家華文報刊轉載,在海內外的炎黃子孫中產生很大積極影響。由於他在訪美期間廣泛聯係黃埔軍校校友,並積極倡導和推動,終於在1984年6月促成了黃埔軍校同學會的成立。1984年6月黃埔軍校同學會成立後,侯鏡如被推選為副會長,後任會長。

1988年春,他已年屆85歲高齡,又在全國政協第七屆大會上當選為常務委員。同年4月,他繼續當選政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並當選為全國政協祖國統一聯誼委員會副主任。同年,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成立時,被推選為會長。1989年3月,侯鏡如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侯鏡如對政協和民革工作傾注了大量心血,為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為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製度,為發揮民主黨派參政議政、民主監督作用和加強民革的自身建設做了大量工作。為促進祖國統一,他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

侯鏡如晚年,還念念不忘為家鄉做點實事,他熱忱於教育事業,把政府在落實政策時發還的那座很大的私宅,作價籌得一筆資金,成立“侯鏡如助學基金會”,以幫助家鄉的貧困學生,成長為國家的有用之材,由此可見他對教育下一代之用心良苦。1994年10月,侯鏡如走完了他瑰麗多姿的傳奇人生。

1999年,侯伯文先生根據父親侯鏡如生前的遺願,在他父親的母校河南大學設立了“侯鏡如獎學金”,每年為學校提供4.5萬元以獎勵40名品學兼優的研究生,並不斷提高獎金額和獎勵名額。

2002年是侯鏡如的百年誕辰紀念年,當年10月17日民革中央為此專門召開了“侯鏡如誕辰100周年座談會”,以紀念這位有功之臣。10月18日《人民日報》刊登了這次座談會的消息,並引用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中央統戰部長王兆國在會上說的話對侯鏡如作了如下評價:“侯鏡如同誌一生忠於祖國、忠於人民,追求民族振興、國家富強,崇尚真理,不斷進步,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人生道路,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和黨的愛國統一戰線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這是對他一生最切實的評價,也是對他瑰麗人生的最好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