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奉獻的內涵(2 / 2)

然而,奉獻並非是一個虛無縹緲和高不可攀的空洞概念,而是體現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它不隻是當權者的特權,普通人也可以參與其中;它不隻是有傾國之富的人的責任,清貧一生的人的力量也可以是巨大的;它不是隻有擁有崇高聲望的人可以做到,平凡的人們同樣能夠用自己的愛心給予需要的人幫助;它不是隻允許到達成功巔峰的時刻才去考慮,因為奉獻的形式很多;它也不是毫無道理地要求獻出一切,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量力而行也行;它不僅是錢財物吃穿用等物質的付出,溫暖的問候、真切的關心、真誠的尊重等等精神上的付出同樣珍貴;還有,它不注重數字,不勉強心意,因為愛心從來不是靠數量來衡量,也不靠他人強迫來表達。

澳大利亞的西南部,有一片在地圖上找不到的沙漠。這裏雨水稀少,幹旱異常。任何人都會以為這是一片死亡之域,但事實卻恰好相反。1973年,澳大利亞一個叫夫蘭納裏的植物學家在騎摩托車旅行時發現,這片世界上條件最惡劣的沙漠中竟有大約3600多種植物繁榮共生。夫蘭納裏發現,生長在這裏的植物對自己非常苛刻,對水和養料的需求少得可憐,幾乎是別處植物的十分之一。同時,這裏所有植物的葉子都不是綠色的,而是帶著各種鮮豔的顏色。更奇特的是,它們的花朵都能分泌超乎想像的大量花蜜。夫蘭納裏對這些植物進行了30年深入研究,才發現其中的奧秘:這裏的土壤成分主要是沒有養分的石英,隻有對水分和營養需求極少的植物,才能生存;昆蟲和鳥類在這裏非常稀少,幾乎沒有潛在的授粉者。植物的生存繁衍主要靠傳播花粉。在這種條件下,植物必須開出最大最豔麗的花朵,分泌最多的花蜜,才能吸引極少潛在的授粉者的注意。

這些植物並不知道什麼是奉獻,它們把對水和養料的需求降到最低,隻是一種為了適應環境所形成的求生本能。但是,智慧的人類應該能從其中發現玄機,那就是生存的秘訣——少一些索取,多一些奉獻,那麼,最貧瘠的環境中,最惡劣的遭遇下,生命也會如花般絢爛綻放。

追求奉獻還是索取,這是人生價值高低的分水嶺。一個人生存在這個社會上,如果心裏眼裏隻有自己,那麼他的人生將會毫無色彩、失去意義,最終還會被社會淘汰。正如海明威所說:“人生活在世界上不可能是一座孤島。”人際關係的建立就是一個相互奉獻的過程。社會關係的形成也是全社會成員奉獻的結果。

任何對奉獻精神存有質疑的人,都是還未體會到奉獻所帶來的愉悅和滿足的人,都是不明白奉獻兩字的真正意義的人。奉獻,不僅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是生命最後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