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奉獻的內涵(1 / 2)

人生的價值是什麼?是奉獻,還是索取?是腐朽,還是燃燒?所謂人生的價值,就是在這世界上留下有意義的東西。如果自己給予曆史的是空白,那麼個人生命也就暗淡無光,毫無意義。

為別人盡最大的力量,最終就是為自己盡最大的力量。

——羅斯金(英國)

奉獻的內涵

奉獻不僅僅是付出,在付出的同時你也會得到不一樣的感受:

·感受自我存在的價值

人隻有對世界有所奉獻,一生奮鬥不息,才能自豪地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價值。

·享受快樂

人不可能都享受名揚世界的榮譽,但奉獻的快樂卻可以為千千萬萬的人所享受。

·奉獻可以相伴一生。

奉獻無所不在,無時不有。每個人不論職位高低,不論在什麼崗位,都能夠盡自己的所能做出奉獻。

·奉獻不是痛苦,不是喪失,不是剝奪,奉獻是一種不求回報的付出,是愛心的流露,善意的升華,美德的弘揚。

·奉獻是中國的傳統美德,奉獻推動著社會的進步。

奉獻使人充實,使人快樂,使人高尚。我們在奉獻中生活,在生活中奉獻。

看《三國演義》,當諸葛亮兢兢業業為劉備父子奮鬥一生,最後時刻為複興蜀國還帶病出征,終於客死五丈原。很多人都會為這位曠世奇才驚歎不已,為英雄早逝惋惜,為他“士為知己者死”的執著感動。

“斯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千百年來,諸葛亮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並沒有隨著曆史遠去而減損絲毫,反而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讚美和推崇。這固然源自他的絕世才華,他的赤膽忠心,他的儒雅氣質,但是,更為主要的,恐怕還在於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奉獻精神。他未曾猶豫毫無保留地為蜀國奉獻所有,直到最後,秋風五丈原故然留下了遺憾,卻讓他的光輝形象得到最重要的升華。

縱觀曆史發展的軌跡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民族在每個發展時期都會從“奉獻精神”中汲取到生生不息的發展資源和價值沉澱。從古代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理想,到近代的共產黨人為建設新中國的實際付出,正是靠著這些“奉獻”的使命和熱情,才使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在曆經各種艱難時能夠傲然挺立並不斷煥發出勃勃的生機。

奉獻是用愛心鑄成的一道彩虹,五顏六色,清新飄逸,帶給人們溫馨與快樂;奉獻,是一種真誠自願的付出行為,是一種純潔高尚的精神境界;奉獻是不計報酬的給予,是“有一分熱發一分光”,是“我為人人”。奉獻者付出的是青春,是汗水,是熱情,是心中無私的愛心,甚至是無價的生命;收獲的是一種幸福,一種崇高的情感,是他人的尊敬與愛戴,是自己生命的延長。無論時代發生怎樣的變化,奉獻精神永遠熠熠生輝,光耀人間,永遠是鼓舞和激勵人們奮發向上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