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寓公生涯(1)(3 / 3)

事實上,段祺瑞執政府剛垮台,直奉軍閥的矛盾立馬就尖銳起來了。

幾天前還與吳佩孚信誓旦旦,聲稱與吳佩孚議好,各奉軍絕對不入北京的張作霖,剛一趕走馮玉祥,就迫不及待地令奉軍和直魯聯軍強行開入北京,並任命了自己人做京師警察總監、京畿臨時警備總司令、京畿衛戍司令,以控製京師。

吳佩孚不甘示弱,針鋒相對也任命了自己的京師警備總司令。於是北京城內就出現了這樣一個極其罕見的景觀:兩個北京政府,兩套官員班子。兩班人馬互不相讓,爭吵不休。吳佩孚深知自己在北方的勢力還不及張作霖,但張作霖政治上的活動餘地絕對不如自己,所以他期望從政治上控製大局,即恢複曹錕憲法,起用曹錕任命的顏惠慶內閣。張作霖當然清楚吳佩孚的用意,故激烈反對,堅持要恢複約法,召集新國會,讓他的親家靳雲鵬出來組閣。為此,雙方就所謂法統問題,函電紛馳,吵個不休。

然而,這時的形勢對張、吳來說都不樂觀:馮玉祥的國民軍雖然退到了南口,但是實力還存在;而南方的廣東已經得到鞏固,正在積極籌劃進行北伐戰爭,革命的威脅仍然時刻纏繞在他們心頭。為了穩定局勢,鞏固戰果,不讓南方的革命軍趁機各個擊破,張作霖首先做出了妥協,承認了吳佩孚組成的政府及內閣班子,即顏惠慶內閣。但他沒料到,吳佩孚竟然咄咄逼人,一點不給自己台階下,指使顏惠慶任命了所有直係人馬為內閣成員,完全將奉係排除在外,這令張作霖勃然大怒,於是反過來又以拆台的手段抵製,顏惠慶又成了空頭內閣。

直奉不和的消息傳到了段祺瑞耳中,這讓他大喜過望。他想利用矛盾,挑撥雙方的關係,好讓兩方都無法獨攬北京政權,這樣自己就可以趁機漁利。不過段祺瑞的努力並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張作霖剛剛得手,還不想這麼快就與實力相當的吳佩孚翻臉,相反還必須尋求雙方最大程度的合作。

為了聯合對抗越來越具有威脅性的南方革命軍,直係和奉係不得不拋開恩怨,吳佩孚和張作霖結拜為兄弟,同一天決定徹底消滅國民軍。吳佩孚自告奮勇擔任南口戰場對國民軍的正麵主攻,奉軍則從北方進攻國民軍,國民軍本來就實力不足,又沒有任何外援,很快就兵敗。

但是國民軍並沒有白忙活,因為他們的抵抗,牽製了大量直係主力。北伐戰場上的進展才如此順利,北伐軍接連占領漢陽和漢口,節節勝利,10月10日,武昌被北伐軍攻下,吳佩孚在華中地區的重要據點喪失了。11月初,北伐軍攻下南昌,又消滅了孫傳芳的大部分主力。直係兩大佬損兵折將,地盤喪失,至此直係勢力蕩然無存。中國大地上,隻剩下了最後一支舊軍閥隊伍——東北的奉係。

張作霖的政治野心越來越膨脹,他在天津住所“蔡園”召集軍事會議,邀請奉軍、直魯聯軍將領和吳佩孚、孫傳芳的代表,閩、陝、晉等省的代表參加,討論如何聯合對抗北伐軍和國民軍的問題。

幾天後,張作霖被推舉為安國軍總司令、海陸空大元帥,宣布聯合各地軍閥,共同進攻北伐軍。但他沒想到,就在他躊躇滿誌,準備消滅北伐軍,一統天下的時候,一場針對他個人的危機悄然來臨。而事件的幕後主使,就是他一直以來的靠山——日本人。

日本人現在非常不滿張作霖,原因在於隨著實力的膨脹,張作霖越來越不把日本人放在眼裏,讓日本人感到控製他越來越難。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義一派了一個強大的談判團找到張作霖,要張履行郭鬆齡反奉時張以個人名義同日本簽訂的密約。張作霖早將這事忘到了腦後,以前他被郭鬆齡逼得快要下野的時候,不得不依靠日本人度過權力危機,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現在的張作霖兵強馬壯,其勢力如日中天,在國內幾無對手,對於日本人的牽製就顯得不那麼安心俯首帖耳了,轉而對日本采取拖延、敷衍態度。此外他還不斷拉攏英、美等國家,企圖求得他們的支持;牽製日本,引起日本人深深的忌恨。他們決定采取斷然的手段消滅張作霖,另外扶持自己的傀儡主持東北大局。

從1926年7月至1927年3月,北伐進展順利,消滅了吳佩孚、孫傳芳兩大軍閥的主力,革命勢力擴展到長江流域,南京政府成立。全國的形勢變成了國民政府與奉係的對抗。很快,當年4月,第二次北伐開始,1928~6月上旬便打到北京附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