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隱居鄉間(2 / 2)

大道渾然一體而成於自然,道術雖分為各流派,其發源卻相同。神明先於人心而注定命運,命運隨著人的行為而變化。世事如江海長流沒有止息,人生的禍福遭遇時有盈虧。欒氏三代本是一脈相承,雖世代變化卻不差半點。洞悉天道幽微紛亂,眾人卻迷惑不醒。莊周、賈誼思想狂誕,宣揚齊生死、一禍福的理論,高談闊論而違反本心。可貴的是聖人的至理名言,順應天性而且以道義為決斷的依據。富貴是人之所欲,但不合道義,君子不取。死亡是人所厭惡的,但若因守道而死,則不逃避。守道恒一,不持兩端,不為物欲所累。三位仁人行事雖異但同致於仁,伯夷、柳下惠去留有別而同得美名。段幹木安臥於居室而保衛了魏國,申包胥雙腳磨出了厚繭才保存了楚國。紀信焚身來保衛皇上,四皓堅守操節而不迷惑。就是草木也有類別之劃分,人能實踐仁義之道則必得榮名。人死後應該聲名不朽,這是先哲遵循的正道。

觀天網恢弘包容萬象,實是輔助誠信,保護善良,謀求先聖的濟世之道,有德的人必有誌同道合的友人,誠信的人一定會得到別人的輔助。虞舜的《韶》樂優美引鳳凰來朝,千百年後還使孔子聽而忘味。孔子的文章彰顯禮儀而招來麒麟,漢朝於異代加以追封。精神能與神通則可感動萬物,神動氣運而能達到微妙的境界。養由基張弓轉目,猿猴即號叫;李廣箭發而石開,不是至誠,如何能通靈感物呢?如果沒有實效誰又會相信呢?掌握了射箭這樣的小技還能感應於猿石,何況執著於大道呢!自孔子、太昊直到今天,有多少先哲聖賢經緯天地。朝聞道,夕可死,可以忘了自己的軀骸。如果能像彭祖、老聃一樣長壽,我將告訴將來的人幽通之情。

亂曰:天造萬物於冥昧之中,並確定他們的性命,恢複本心弘揚大道,隻有聖賢才可以做到。天地之元氣運生萬物,周流而不停息,保全自己並留下美名,以此作為民眾的表率。舍生取義去實踐大道,為外物短折而憂傷不已,那是莫大的恥辱和痛苦嗬!守死善道不染流俗,又怎麼會變色呢?守道通幽,則近乎神明了啊!

班固這篇賦模仿了屈原《離騷》的寫作方法,表達自己當時不得誌的心境,但他也在文中表明了自己遭受打擊後仍然要有頑強的毅力去突破困境,繼承祖先的光榮誌業,這點與他們一家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是息息相關的,這點正是儒家“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的體現,也非常符合班固的性格。其實,當時班固也是積極尋找了出路的,隻是一直未能得到達官顯貴的重視而已,這點在他隱居鄉間時向東平王劉蒼的上書中就可以看出來。

東平王劉蒼是光武帝劉秀和皇後陰麗華所生的第二個兒子,也是漢明帝劉莊的同母弟弟。劉蒼自幼便好讀經書,博學多才,很聰明。漢明帝做太子時便對這位弟弟非常欽佩,繼位稱帝後對劉蒼更加器重。永平元年(58年),東平王劉蒼被任命為驃騎將軍留在京師輔政,位在三公之上,成為東漢時期地位最高、權勢最大的藩王。漢明帝出外巡視時便由劉蒼在京留守。劉蒼輔政時間有四五年,為漢明帝時的“太平盛世”作出了較大的貢獻。據載,劉蒼曾與大臣共同擬定了南北郊冠祀和冠冕車服等一整套禮樂製度,又曾多次諫勸漢明帝不要在春耕農忙時狩獵遊玩,以誤農事,都為明帝所聽取。與當時王子們驕奢淫逸的作風絕然不同,劉蒼雖位居一人之下、萬民之上,地位尊貴,但毫無驕縱之意。相反,劉蒼因輔政期間聲望日重,非常不安,便多次上奏請求辭去輔政之職,出居所封東平王國,以維護皇帝的權威。

永平五年,他離開京師來到東平,但仍佩驃騎將軍印。劉蒼就國後,多次受到明帝、章帝的褒獎和厚賞,其所受恩寵遠非其他藩王能比。班固上書的時候,正是他剛剛開始擔任驃騎將軍輔助政事之時,當時漢明帝特地批準他多備官屬以便參謀計議國家。班固上書劉蒼,希望他敞開懷抱,招徠來自遠方的賢士,在信中還推薦了一些德才兼備的人。

他這封推薦信交送東平王劉蒼之後,盡管史言“蒼納之”,但班固並未因此引起劉蒼的注意而獲得重用,他所推舉的幾位賢才也沒有被劉蒼尊為上賓的記載。整體而言,隻能說班固這封上書對劉蒼任用賢才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與此同時,班固隻能繼續沉頓在鄉間,一邊勤學,一邊等待出仕的合適時機。